磁致热释电核壳纳米结构设计与制备文献综述

 2022-11-25 15:52:32

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迫切的地希望寻找一种新的可再生能源以代替化石燃料,温度变化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而热释电材料可以利用环境温度的改变释放电荷,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但是自然环境下的温度变化速率很低,导致热释电材料的能量转换速率很慢。然而交流磁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很容易获取的资源,磁热材料能够利用交流磁场来产生温度的快速变化,可以极大的改善热释电材料的能量转化速率,因此本项目拟将磁热材料与热释电材料结合起来,利用磁热材料的磁热效应,将磁能转化为热能,提供温度的变化,激发热释电材料的热释电性能,从而实现磁致热释电效应。从热力学上来说,磁热效应是通过一个外力(磁场),使熵产生改变,从而进一步使温度变化;而热释电效应是指极化强度随温度改变而表现出的电荷释放现象。本项目将使用水热法分别生长出磁致热材料以及热释电材料,以磁热材料为核,将热释电材料包覆在磁热材料的表面,生长成为纳米核壳结构,并进行相关测试。

关键词:磁热材料、热释电材料、水热、核壳结构制备

1.引言

近些年来,作为主要能源来源的化石燃料正在迅速枯竭,而且使用化石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变暖,引起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1]。不断探索,不断寻求新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的热点。其中,太阳能工艺已经被广泛报道,然而其转化效率低、在黑暗中反应不足等特点阻碍了其实际应用。

而温度波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可视为地球的可持续能源之一。热电材料需要在材料两端有温差来输送电荷,而热释电材料只需要随时间变化的温度波动。热释电材料可以反复加热和冷却,产生可用的电能,具有很高的能量转换效率[1,2]。但天然的温度波动速率较慢且温度波动范围有限,如果利用随处可见的交流磁场激活磁热效应,可以加快温度变化速率,提升温度变化幅度,从而加速热释电材料的能量转换。因此,对磁致热释电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磁热效应与热释电效应机理

磁热效应是磁性材料在交变磁场中产生热量,是一个将磁能吸收并转化为热能而散出过程,在磁性材料中能量损失机制具有多重性,有涡流效应、磁滞效应、磁后效应、自然共振、畴壁共振等诸多因素影响。当铁磁体处于一个交替变化的外加磁场时,铁磁体在反复磁化的过程中,它的磁感应强度变化总是滞后于外加的交变磁场强度,这种现象称为磁滞现象,由此所消耗的能量,称为磁滞损耗。处于交变磁场中的铁磁体,正是通过磁滞损耗而大量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并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导致铁磁体发热[4]

热释电效应是指当温度变化时,热释电材料的极化强度发生变化,使屏蔽电荷失去平衡,多余的屏蔽电荷被释放出来的现象,从而在晶体表面产生异号电荷,同时会在外部电路产生电流的一种效应。热释电效应最初发现于晶体,是晶体的一种物理效应,随后扩展到陶瓷及薄膜等领域。热释电材料能在反复加热和冷却下产生高能量转换效率的可用电能,图2-1为温度变化时,热释电材料产生热释电电流的示意图[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