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行人交通行为的基本概念
行人交通行为是行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和对外部环境所做出的能动反应。按照心理学的描述,行人产生了某种特定的出行需求之后,便会根据自身和外界的各种环境条件(教室内的障碍物),选择一种具体的行走过程。一般的,该过程的目标是最大化行人交通效用,达到节约费用、节约时间、减少体力消耗等。特殊情况下,由于道德伦理约束、外部条件的影响等,行人采取的可能是次优的选择。
行人交通行为特性
交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是一种非线性的,动态的,自适应的复杂系统。行人走行交通作为交通系统中的一个子部分,在具有交通系统复杂性特征的同时,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多样性。相比与机动车依赖与道路和车道,行人的活动区域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道路、光场、大楼、车站、娱乐场所等都是行人交通系统的活动范围。场所的多样性也使得行人交通行为更加的复杂多样化。多样性还体现在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下的行人行为的不同。特征的多样性使得行人交通的相关数据的采集以及行人交通模型的构建都显得更加困难。
(2)随机性。行人的随机性与环境类型、出行目的有很大的关系。出行的目的性越弱,环境内容越丰富,行人的随机性越大。大多数情况下,行人通道和行人的走行路线没有规则的形状,而且存在多出口情况时,行人行为就会呈现多方向运动的趋势。
(3)慢速性。步行方式相对于交通工具本身就是一种速度较慢的交通方式,完全依靠行人自身的能力来达到空间位移的目的。在不是很赶时间的情况下,行人会更倾向于以身体最为舒适的状态来行走。这种特征也使得行人能够快速的寻找到目标,转化他们的运动状态,并且快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4)瞬时性。与上一特征并不矛盾的是,虽然行人的步速较慢,但由于行人的意志和动作的同步性,对于环境的反应以及主观意愿能够快速的在行人运动状况中体现。主要表现为加速度和减速度较大,而且变换频繁。
(5)自组织性。由于行人流的动态特性,在预先没有组织设定的情况下,行人会根据本系统的目标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行人表现出时间、空间和功能上有序的行为模式。在不同的状态下,行人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自组织性,比如走廊中对向运动的双向人流,会在各自方向上表现出偏右的有序流线通道。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