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境遇下大学生人格与应对能力的相关研究——以驾校学员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08 14:38:40

语言暴力境遇下大学生人格与学习应对能力的相关研究

——以杭州市下沙驾校学员为例

实际生活中,不管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虚拟世界里,时常可见一些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各种不文明、不和谐、充满负能量的语言词汇充斥在日常交流过程中的语言暴力现象,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我们身边的“语言暴力”已迅速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语言暴力研究是了解社会发展、人们心理以及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所以关注并对此现象进行探讨研究,对于了解当代社会变化、人们心理和当代文化状况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有利于掌握当代汉语的发展动态,并及时纠正不文明的语言暴力的现象,引导我们民族语言文字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语言暴力的定义

对于语言暴力,学者们给出过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语言暴力就是用不合逻辑和法律规范、欲通过不讲逻辑、不守法度的语言风暴,从而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和剥夺他人的某种权利,对他人造成伤害。”也有这样的界定:“是以语言为武器进行人身攻击与生命摧残的暴烈现象,也可界定是暴力在语言的表现”;还有人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这里第三条的定义更为人接受。西方学术界根据语言暴力的内容将其分为五类:含有轻微暴力内容;含有轻微性爱内容;含有轻微粗俗语言;含有轻微暗示性的对话(通常谈论性方面)。[1]从上述的界定可以看出,学者们更强调语言暴力主要是言语内容具有暴力性质。但是,从对语言暴力“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这一点影响来看,形式上的语言霸权同样应该成为语言暴力研究的对象。语言暴力有更广的范畴,需要对其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区分。显性的语言暴力我们容易理解,即是一个人所用的语言在意义上的暴力指向明确,多以语言的攻击性强为体现。“骂”就是这样一种否定性语言的极端形式。而隐性的语言暴力其言语内容并没有攻击性,是形式上的精神摧残。另外,隐性的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多在思维逻辑上动脑筋,所以更为隐蔽,较难察觉。《城市语言暴力分析对语言暴力》一文给了一个比较早期的定义,指出语言暴力并不特指某种语言表达,而是泛指一切对他人产生了某种支配力或仅仅是影响力的语言。[2]由以上资料,可见其定义是在交流过程中可能给聆听者造成心理或精神困扰的一切言行,包括话语、文字、肢体语言等,皆可称为语言暴力。

  1. 语言暴力国内外研究进展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语言暴力的研究比较多,比如医院场所研究医生和病人之间、医院员工之间的语言暴力以及在种族之间的语言暴力。《塞尔维亚的医疗保健中鼓励雇员举报言语暴力》一文中指出工作场所暴力是严重影响雇员职业和个人生活的严重而多层面的问题[3],应提倡雇员在工作中对语言暴力进行监督和举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步潜类分析识别青少年约会暴力的不同模式与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一文中指出青少年也是遭受语言暴力, 身体, 威胁, 心理, 性, 和关系虐待的人群,国外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某一个人群[4]。可见,国外对人格这一块研究比较欠缺。

2.2国内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