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
摘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发布的信息,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大学生是网民中带有特殊性的一个群体,网络成瘾比例高于平均水平。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及鉴定标准,已有不少系统的研究,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影响、网络成瘾者的个人特质等问题,学界和部分社会人士也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 网络成瘾;大学生;研究进展
一、文献综述
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1]。大学生是网民中带有特殊性的一个群体,因为长期脱离家庭和情感孤独等原因相对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简称IA) [2]、“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 [3] 或“病态网络使用”(即PIU) [4], 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 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5]。
(一)网络成瘾概念及分类
对过度使用互联网引发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定义了多种术语。Goldberg借用了《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提出互联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的概念[3],主要是作为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认为它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Davis于2001年提出PIU的认知行为模型[4],他将PIU分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殊性的PIU是指成瘾者以前就有成瘾性行为(如赌博、沉迷于色情材料),网络加重了这种成瘾;一般性的PIU则是和一般网络使用有关的,如聊天、浏览网页等。这样PIU就分成了由以前的病理激发的,和一种单独的一般化的成瘾。
(二)网络成瘾的鉴定标准
目前的研究对这一现象尚无一个受到大家一致认同的统一界定, 很多研究采用最先对此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Young所规定的标准,Young结合对网络成瘾的实际研究,提出了八个问题以判断网络成瘾。如果个体对下列问题中的五个题目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①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 ②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③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和很难下网? ④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 ⑤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原定时间要长? ⑥上网是否己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 ⑦你是否对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⑧你是否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2]?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