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自网络时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移动端出现发展之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了大众交流的重要形式。自媒体平台给予了大众自由言论的空间,一改传统言论空间的局限性,传播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时代。然而,在公众自由度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使得网络这一公共领域变得嘈杂,变得难以掌控,信息的碎片化致使网络言语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大众更倾向于享受言语的狂欢。针对热点事件,网民们可以共享思想、共享情绪、共享一切信息,包括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的诞生,以及诸如转发锦鲤、冰桶挑战等一系列全民性事件,都与巴赫金笔下的“狂欢化”理论相似。当前,由于狂欢化现象越来越常见,不少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方向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借助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当下自媒体平台中狂欢现象的新特征、新形式;第二,结合理论探究出现狂欢现象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第三,列举典型事例或现象分析狂欢化特征并加以批判,提出治理办法。第四,将狂欢理论与文化结合研究。然而,很少有学者将狂欢化现象的原因归结到意识形态上,当下,随着传媒的进步与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了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因而,选择本课题研究旨在针对自媒体平台中的狂欢化现象,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理论和经典案例,主要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成因,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举措。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包括理论的提出、发展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等等,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学者北冈诚司在《巴赫金:对话与狂欢》一书中,提出了话语的发展变化过程,他认为话语模式正朝着巴赫金笔下的狂欢化发展,由此他概括总结了巴赫金的狂欢思想在对话中的表现与特征。国内研究学者胡春阳的《网络:自由与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一文针对网络中的一些用语进行分析,认为网络传播具有狂欢性质,这种狂欢对人类自由的实现既有推动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刘庆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下的微博现象》则是在研究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微博中话语狂欢的形式及特点,认为微博空间是虚拟的“乌托邦”,它给予了大众宣泄情绪的途径,但这种虚拟世界的“众语喧哗”只是一味地宣泄或暂时的逃避以追求浅薄的快乐,于是作者对微博中的虚假狂欢现象进行了解读与批判。关慧的《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一文将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对比,认为大众文化与巴赫金的狂欢一样具有追求欢愉的色彩,都是大众的、通俗的、有着世俗流行性,都是人们摆脱压力、释放欲望的手段和方式。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狂欢理论的研究,有深入解读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历史、表现形式、内在特征的;有将理论与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狂欢现象结合进行网络话语研究的;有探讨狂欢化背后的社会心理的;也有将狂欢理论用于文化领域研究的,但很少有将“狂欢”现象与意识形态结合研究的情况。因此,本文着重以自媒体中的热点事件为例,归纳、总结、分析其中的狂欢化现象,探讨形成狂欢局面的过程,从意识形态角度深入解读“狂欢化”的成因,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对其负面效果进行预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对该课题研究的不足,丰富了自媒体环境下对狂欢领域研究的内容。
2、实践意义
如今,碎片化、娱乐化、大众化的网络公共领域在制造出狂欢奇观的同时,也在解构着源信息的意义,冲击着主流文化,并最终威胁到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介的开放性、自主性使得意识形态的构建方式、传播手段、管理机制遭遇变革,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加大。因而,将自媒体中集体性狂欢现象与意识形态结合研究能够让社会大众意识到自媒体时代下,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已经受到威胁,应当予以重视。此外,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之后,能对自媒体环境下如何构建意识形态产生一定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