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优化模型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10 12:21:01

文 献 综 述

1. 公共自行车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公共自行车,是“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的简称。该系统通常以城市为单位来进行部署、建设,由数据中心、驻车站点、驻车电子防盗锁、自行车(含随车锁具、车辆电子标签)及相应的通讯、监控设备来组成。

交通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国外学者开始重视起来公共交通问题的研究。DeMaio,PJ (2003)认为在21世纪,自行车交通应作为公共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智能自行车计划应该与实际自行车设施改进相结合。因此,智能交通系统引入公共自行车概念使自行车走上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革命之路[1] 。这一问题的提出, DeMaio,Paul (2004)对美国将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之一这一项目能否成功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智能卡和无线技术的进展决定了智能自行车的发展进度,这种高科技智能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在亚洲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开始应用,这一点上美国没有跟上步伐,为了使整个公共自行车系统更完善,高科技的全方位应用是不可缺少的。[2] Peter Midgley (2009) 阐述了自行车共享系统的最新技术,根据选取的欧洲典型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发展经验,探讨了公共自行车的交通系统的角色。[3]Pinaud,Antoine和Santos Canals, Marc(2006) 以哥本哈根城市为例,指出自行车是公共交通中重要的元素,将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结合起来,创建了一个新的强大的运输系统。[4]与此同时,中国的诸多研究者也有相应的研究,湖南大学朱忠东、龚迪嘉(2008)提出使用因子评价法来判断城市自然环境条件是否适宜发展公共自行车交通,并且从规划与管理、社会意识与宣传、经营与运作、技术支撑4个方面制定相关政策,补充和完善了城市的综合交通系统,并提出了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的保障机制。[5]能源基金会孔喆、王志高等在(2009)选取巴黎、里昂、巴塞罗那三个典型城市,从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方式、经营模式、技术运用以及品牌形象四个方面来概括性说明了欧洲第三代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特点,并阐述了实施效果及对我国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的一些启示。[6]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韩慧敏、张宇等(2009)对法国里昂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了概述,包括停车桩和自行车设施、服务终端租借方法和价格、信息化特征和收入等方面,分析了租赁点的类别、定位依据和点位布设方法,并从多个方面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公共自行车系统是交通服务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应该为自行车出行创造条件才会让城市发展的更好。[7]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姚遥、周扬军(2009)为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杭州市的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公共自行车发展目标、系统构架、车辆规模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服务点的布点原则和配车规模,并给出一些服务点布局规划的方案。[8]广州市道路交通工程研究中心朱强、郭晟在(2008)中对国外波特兰、巴黎、东京三个城市以及国内的北京、上海、江苏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在广州市自行车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广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施策略。[9]

2.模型规划公共交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罗湘(2011)认为城市的公共交通规划应该根据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和交通特性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承受能力来综合考虑,最后形成合理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10]王炜等提出了简单而又实用的“逐条布设,优化成网”的公交线网规划方法,通过对备选线路的起终点位置和客流分布的分析,确定公交线路的最佳配对和线路的走向。[9]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耿雪、田凯等(2009)提出了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划采用的出行需求预存方法,分析了租赁点定位方法、布置设计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定位与布置设计方法。[11]李黎辉,陈华等人(2009)根据自行车站点设置的诸多性质,最终采取滚动式规划方式。将租赁点划分为居住点、公交点、公建点、游憩点和校园点五类,指出居住点规模应与公交点、公建点和校园点规模相当。布局规划时,考虑到轨道交通,BRT以及常规公交规划,使整个公共交通系统最优化。[12]李正浩(2010)对租赁站点的发展规模预测、追加投资额的分配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建立城市自行车租赁系统马氏链模型来求解各个站点所必须具备的服务能力,对于政府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3]Lin Jennrong, Yang Tahui等通过建立运输网络、建立分配模型和优化模型来模拟自行车用户的路线选择,目的是优化公共自行车停靠站点的系统。提出以服务水平来作为影响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的因素。[14]由魏中华、杜华兵等(2005)提出了新方案快运系统 自行车(Ramp;B),分析了换乘(Bamp;R)模式所需要的路网密度及其服务范围,这一模式实现了节省能耗,保护环境等,并且实现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5]Martens Karel,(2004)通过对三个荷兰、德国、和英国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公共自行车的出行距离、目的地、天气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的相互影响。[16]周伟、赵胜川(2006)分别建立了出行路线选择的Logit模型和Mixed Logit模型,并且对路线改变倾向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Mixed Logit模型的最大似然值、优度比和命中率都高于Logit模型。所以得出结论出行者对行程时间和时间信息动态变化的敏感程度极其接近,敏感度最高的是出行费用。[17]

3. anylogic软件应用在交通规划建模与仿真方面的情况介绍

本文拟采用的仿真软件是AnyLogic。AnyLogic是一款独创的仿真软件,它以最新的复杂系统设计方法论为基础,是第一个将UML语言引入模型仿真领域的工具,也是唯一支持混合状态机这种能有效描述离散和连续行为的语言的商业化软件。它的应用领域包括:控制系统,交通,动态系统,制造业,供给线,后勤部门,电信,网络,计算机系统,机械,化工,污水处理,军事,教育等等。

陈思和张伟力(2010)借助Anylogic软件建立了供应链模型的三阶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供应链的动态变化进行可视化研究,并且分析订货提前期与牛鞭效应的关系,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18]陈利红(2015)运用Anylogic仿真软件,以西安市北大街换乘站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及数据的采集,对城市的轨道交通换乘站进行仿真模拟,找出系统的瓶颈,并运用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仿真评价[19]。倪铮(2009)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Anylogic仿真平台建立起奥运场馆的物流系统仿真模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场馆内物流和服务效率和水平,通过模拟仿真分析得出系统的最优方法。[20]周文科, 赵欢(2014)为了真实的真实的还原学生宿舍火灾疏散过程中的场景,用Anylogic软件建立仿真模拟,结合FDS模拟烟气运动,进而判断火灾程度,根据模型优化路线选择策略,所选择的策略更有利于人群的安全疏散。[21]郑友妍(2009)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的功能,对传统的铁路运输能力进行计算。通过逻辑流程的建立及其仿真模型的显示关联,实现了仿真系统运输管理模拟。并且以某钢铁企业区为例,开发了钢铁铁路运输仿真系统,根据对显示结果的分析提出运输系统优化的措施建议,进而验证了其工程实用性。[22]梁思远(2014)在Anylogic平台上用多服务台排队模型对公交车站进出站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公交车停靠站时等候时间、排队数量反映系统性能的数据。通过对三环主路上的六里桥北站的公交站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和研究出公家车进出站对交通流的影响。[23]聂广渊等(2016)通过采集北京部分地区轨道交通处乘客的步行速度,基于Anylogic软件构造客流交通模型,在仿真过程中,用改变通道宽度及客流量来确定区域密度数据。最终确定道路宽度-密度函数的函数模型。可以通过该函数模型来估计不同客流量的情况下道路宽度的建议值。[24]

4 研究意义及总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