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自有品牌市场份额的逐年增加,研究自有品牌的学术文章也越来越多。自有品牌的学术研究出现于1916年,20世纪60、70年代受到重视,80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近年来,自有品牌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且其增长速度惊人。AC尼尔森2009年对全球市场自有品牌的调查中发现,在发达市场,自有品牌已经占据了相可观的市场份额。其中,瑞士占46%,英国占44%,美国占17%,澳大利亚占14%。自有品牌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以及其重要性的不断加强,使得有关自有品牌理论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自有品牌的文献进行梳理,
一、国外关于自有品牌的相关理论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自有品牌的研究较早,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自有品牌进行了众多研究,形成了诸多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
自有品牌在国外又称PB(Private Brand,自有品牌)、PL(PrivateLabel,自有标签)、SB(Store Brand,店家商标)和中间商品牌,在过去几年中被广泛认可的是J.Walter Thompson的观点。他的观点为自有品牌是以零售商自己的品牌命名,并在该零售商内销售的品牌(Rousel,White, 1970)。然而,很多零售商的自有品牌产品的销售,却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零售店内,因此尼尔森的定义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即:零售企业拥有的品牌,并通过独家或有控制的渠道进行分销(Koskinen,1999)。
国外学者对自有品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市场结构。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研究。Philip C.Burger和Barbara Schott(1972)证明了自有品牌消费者比非自有品牌消费者更具有价格敏感性,更缺乏品牌忠诚,对产品品种花色的要求更低,由此可以区分自有品牌与非自有品牌消费者;
以零售商为中心的研究。以零售商为中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有品牌的战略选择。Narasimhan和Wilcox(1998)的研究模型显示自有品牌能够作为一个战略性工具,从制造商哪里或得更加有利的交易条件。
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研究。对于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制造商品牌,零售商不会轻易变动其价格,而市场份额较小的制造商品牌,零售商对其进行价格调整的频率较高(Bonfrer, Chintagunta, 2004)。如果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则自有品牌和制造商品牌的价格都会比较高(Ronald, William, 2000)。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