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指标数据分析的南京和苏州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和比较文献综述

 2022-11-26 15:29:43

文 献 综 述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建设成为创新城市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创新竞争力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提高国家创新竞争力需要以提高城市创新竞争力为前提,而提高城市的创新竞争力又需要对影响城市创新竞争力的创新要素进行充分认识和研究。因此,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由于国情、城市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等不同,国外学者在创新型城市衡量及指标构成上与国内存在一定区别[2]

在国外,Landry在2000年时就提出使用七要素来构建城市创新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包括组织文化、领导能力、创新型人才、多样性人才、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包容性和信息化[3];美国学者Florida在2002年则提出建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从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城市宽容度多样化等多角度出发[4];Pinto&Guerreiro在2010年对欧洲175个城市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构建了一个由技术、经济结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四个大类指标构成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5];Autio同样对创新体系中的技术发展研究进行了初步评价,同时提出对国家创新体系和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6]

在国内,张永凯和杜德斌(2010)通过4个层次(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指标层)和18个指标,对上海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7]。郭华巍(2011)构建了主体-对象-过程模型用以评价城市创新能力[8]。李雄诒和白珂(2013)从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环境、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理念六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体系[9]。魏贺和何颖(2015)利用了孙钰等关于科技创新能力得分的研究结果,以北京和上海为例,比较了这两个城市的创新能力。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的创新能力各有优势,总体差异不大[10]。许治和陈丽玉根据技术成就指数指标测度了21个国家级创新型城市2001-2011年的技术成就指数[11]。李庆军等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创新合作、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6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山东区域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12];章文光和李伟运用DEA法,构建CCR和BCC模型,进行创新效率评价与投入冗余分析[13]。王留帅使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评价了18个地级市的创新能力,并结合使用DEA模型考察了各地市的创新效率[14]。柴璐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了解的专家的经验赋予评价指标体系中,综合评价采用指数法,把山西省11个地市的创新型城市综合指数进行排名[15]。林璐基于对城市创新基本模式的分析,从创新机会、创新动力、创新资源、创新价值和创新环境5个方面来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16]。吴昊和侯景新从城市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视角,选取了6个层面9个指标作为创新效率的指标评价体系,以中国16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了聚类分析和基于非导向的SE-SBM模型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14-2016年的城市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并通过Tobit面板回归对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17]。李颖收集合肥等五大城市五年(2012-2016)的指标值数据,运用专家打分法以及变异系数法,以横向对比为主,结合纵向的时间维度,对合肥等五大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18]。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方法,许多学者都致力于通过这个方法对城市的创新能力展开评价和研究,其研究成果为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评价做出了理论铺垫,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19]

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更注重概念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注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而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和结论,所以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还需要慎重选择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南京和苏州都是江苏的一线城市,分别是江苏的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具有强大的区域辐射能力,在江苏省的城市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选取这两大城市作为对象,重点研究两大城市的创新能力现状、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静,岳海鸥,武张亮.山东省六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集对分析[J].情报工程,2019,5(01):84-97.

[2]曹勇,曹轩祯,罗楚珺,秦以旭.我国四大直辖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6):162-170.

[3] Landry C.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1st ed[M]. London: Earth 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0.

[4] 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rsquo;s transforming work, lif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 2002.

[5] Pinto H, Guerreiro J. Innov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latent dimensions: the case of the Algarle region[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0, 44(2): 315-32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