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 绪论
1.1研究背景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充分合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做到“小病去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1]。分级诊疗包含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其目标是为了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合理分配医生资源和患者流动,缓解医院和患者压力,使得医疗资源更大程度合理利用。基层首诊作为分级诊疗的首要环节,直接面向患者,患者的就医意向和行为很大程度影响着基层首诊的实施可能性和范围。基层首诊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医疗卫生制度引导并鼓励城乡居民,在需要接受医疗服务时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并就地接受医疗服务,对于超过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为患者办理向上一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手续并提供相应衔接支持[2]。出发点是好的,但目前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基层首诊仍处于理论层面,二是患者对基层首诊认知程度低,接受度不高,就医意向低,存在许多偏见。偏见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认知的偏差。人们面对熟悉的事物往往凭借经验加以处理,新接触的事物需要加以分析和思考,而偏见正是一种简略而可快速获取的认知方式。根据苏珊.菲斯克(Susan Fiske)和谢莉.泰勒(Shelly Taylor)[3]的观点,我们人类是认知吝啬者,即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会下意识试图采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尽管这一策略有时起效,但也可能导致错误和偏见。分级诊疗制度经过世界多国多年实践,已被证明是一项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诊疗模式。但目前国内患者对于基层医院就医倾向低,盲目迷信大医院,即使开一样的药也可能认定大医院开的药效果更好,其就医偏见集中于“基层医院服务水平差”、“好医生都在大医院,小医院连药都不全”、“大家都去大医院,凭什么我得去小医院”和“转诊多麻烦啊,耗时又耗钱”等,背后的影响因素可总结为政策认知度低、医疗信任缺失、就医习惯倾向大医院和基层医院首诊服务水平低等方面。如何让患者正确认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如何正确对待基层首诊,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假如不对患者就医偏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精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将难以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和实现连续的医疗服务,这在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想要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就得从根本上发现问题的原因。分级诊疗最终服务的还是患者,患者对待基层首诊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分级诊疗在我国的广度与深度。那么目前患者对待基层首诊的认知情况如何?这些认知是否存在偏见?其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些研究对于针对性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分级诊疗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2.2研究目的
从患者就医偏见入手,探寻患者就医影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对比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的经验,探索当前我国分级诊疗的推进难点,思考如何精准击中分级诊疗发展痛点,提出建议。
3.3研究意义
分级诊疗制度在许多发达地区和国家取得了有效的实施,中国也十分重视分级诊疗的推广与发展,但目前效果平平,未能激起水花。部分学者认为是分级诊疗模式本身出了问题,但考虑到英国《国民健康服务》(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已经成为世界分级诊疗的模范,台湾也成功将分级诊疗做到让美国赞誉台湾为“健康的乌托邦”的程度,说明分级诊疗制度本身方向是正确的,只不过中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推广并实践、完善这一项制度。因为分级诊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中国效果平平一定有其复杂的原因。基层首诊作为分级诊疗第一阶段,它在患者中认知度和接受度的缺失是目前分级诊疗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旦我们了解患者对分级诊疗的偏见,我们就有可能进行更好的思考,以期能够在改革医疗卫生服务、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减轻患者和医生负担、医疗资料合理优化配置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借鉴来源。本文试以南京市江宁区的三甲医院和周边社区医院为例,聚焦分级诊疗视角下患者就医偏见,探索其改善解决之道。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
1.文献研究法
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获取与论文主题有关的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