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参与背景下的城市居民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1研究内容
1.1研究背景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201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2] 调查表示我国已进入严重老龄化。
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我省的老龄化呈现出程度高、增速快、空巢化现象严重、失能半失能老人比重高等特点,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变得日益迫切和需要。[3]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老龄化现象严重。截至2015年11月,全市常住人口达到823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0.69%。[4] 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养老职能需从家庭向社会转移。而目前南京的养老模式还存在养老机构分布不均、设施服务参差不齐、医疗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制定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围绕“政府支持、社会运营、合理定价”,按约定承担公益, 深入开展城企合作,引领城市建设养老服务体系迈出新的一步。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