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何实现垃圾分类制度化与垃圾资源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8年曾玉竹的《德国垃圾分类管理经验》中提到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积极贯彻了循环经济理念,追求垃圾处理的减量化处理,力求从源头处减少垃圾。这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鼓励循环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的方法。2015年吕维霞、杜娟发表的《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提出垃圾分类应更加注重循环利用和资源再生,例如1999年名古屋市推行的“减量化、再使用与循环利用”的3R政策,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想要建立科学的垃圾分类规章制度和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进行宣传教育,例如2009年姜朝阳、周育红在《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中强调了公众对分类收集方式的理解和支持是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成败的关键,要求公民个人在追求环境权力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在理论与实践中,树立环保的理念,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品格。
当前校园垃圾分类普遍的发展趋势是实行垃圾分类回收,但是目前无论对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或者是对垃圾分类回收都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而校园内想要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管理办法并形成科学有效的运作体系,就要先让垃圾分类的意识深入人心。在2016年高广阔、魏志杰发表的《瑞典垃圾分类成就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中表明瑞典人普遍都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并掌握了具体的处理方法,这得益于学校、家庭对实质性知识的有效引导,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甚至从小学开始瑞典人便接受关于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在2012年汪文俊、宾晓蓓、郭宁等发表的《率先进行高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讨》中提到每人每天平均产生0.5千克垃圾,全国大学生一天可以产生1.116万吨垃圾,比一个大型城市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还要多,因此首先解决高校垃圾分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出宿舍区产生垃圾的时间比较随机,且宿舍垃圾具有数量大和成分复杂的特征,建立良好的宿舍区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是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而南通大学第六园区的同学对垃圾分类的问题并不重视,垃圾常常乱丢乱放,垃圾产生的有害物质却在时刻危害着学生自身的健康,这也是选择南通大学第六园区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本课题在研究所选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秘书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南通大学第六园区(22、23号楼女生公寓区)为例,开展垃圾分类环保公益周活动。活动应做到因地制宜,通过实地调查第六园区,开展具有创意性和可行性的环保公益活动。活动将利用印刷品媒介和电子媒介进行传播推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采用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与感染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想改善环境质量,合理的垃圾分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课题就垃圾分类的问题展开研究,以南通大学第六园区为例,通过环保公益活动,向第六园区的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传播环境保护的理念。促进第六园区的学生自觉形成环保的氛围,在学校具备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时,提供有效的活动方案,建设绿色园区,实现将垃圾分类推广到整个校园的美好设想。
资料编号:[67590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