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29 20:58:30

调研报告(或文献综述):

为了对企业研发投入问题的研究现状作视野广博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将根据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分国外国内两大类来阐述。

1、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着手对企业Ramp;D的经济效果进行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定量判断企业的Ramp;D投资是否合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关于企业Ramp;D的研究内容层出不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Ramp;D与经济发展的关系。Solow1956年发表了《技术变化与总量生产函数》,改进生产函数,量化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程度,指出两者存在相互促进关系;Schumpeterian在1912年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创新理论,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肯定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②Ramp;D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一是关于Ramp;D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Ramp;D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如Scherer(1965)、Grabowski and Mueller(1978)、Klette(1996)都发现Ramp;D与企业业绩之间是正相关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Ramp;D与公司业绩之间不存在这种正相关,有代表性的是冯·布朗(1999)提出的研发投资的“加速化陷阱(Acceleration Trap)”概念。二是关于Ramp;D的价值能否在资本市场上得到有效的揭示的讨论。Hall(1993)认为,投资者不能从长期的Ramp;D投资中预测其回报,导致低估Ramp;D的价值。相反,另一些学者如Chan, Lakonishok, and Sougiannis(2001)却认为投资者高估了Ramp;D的价值,他们的推理是投资者在确定股价时会考虑到Ramp;D带来的预期收益。此外,Pemman and Zhang(2002)认为当期和近期Ramp;D的变化与随后的超额回报正相关,投资者被保守的Ramp;D会计处理误导,使Ramp;D上升时低估收益,而Ramp;D下降时夸大收益。另有学者的解释是超额回报是对风险的补偿,如Chambers,Jennings,Thompson II(2002)。

③公司Ramp;D决策的影响因素。Fisher和Temin(1973)研究的公司规模,Scherer研究的行业影响(1984),Baysinger和Hoskisson(1989)研究的公司战略影响,Baysinger等人(1991)研究的机构股东影响,Helfat(1997)研究的企业历史因素,VLB Iii和GC Mueller(2002)研究的CEO特征等诸多影响因素被众多学者积极探讨。其中也不乏出现研究结果分歧,例如公司规模与Ramp;D的相关性,学者们见解不一,正相关、负相关、倒U型、无相关性等各种结果都有学者提出过。随着知识经济的爆发,影响企业Ramp;D的因素也持续受到学者们热切关注和讨论。

总体来看,Ramp;D一直是国外经济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有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尤其是它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但可以看出,部分因素的研究结论仍然存在着较大分歧,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存在着继续探讨的价值和空间。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研发投入经济效果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也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以前没有明文要求披露研发投入费用,2002年以前只有极少数上市公司曾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费用,2007年后会计报表才有了研发费用的专门项目。这一原因直接就导致了国内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常仅限于讨论研发投入费用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问题,或是比较美、英、国际会计准则等对研发投入费用会计处理的不同,只有些规范性的研究成果;而实证方面,国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宏观领域,如利用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对研发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也有从技术经济角度研究研发投资的溢出效益、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状况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利用资本市场数据对企业微观层面研发状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学术界对研发投入愈加关注,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文献也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出现了一些国内经典研究文献,例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