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定义关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定义,Robert Gunn(1993)[1]曾提出财务共享服务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并认为在对人力资源、技术进行管理时,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管理分散的问题,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
Deborah Kops(2012)[2]指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首先将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汇总,并对流程进行再造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产生规模效应。
Ioan Petrisor(2016)[3]提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处理会计流程、信用管理、采购等其他职能业务的一个多样化活动池。
近年国内学者对于财务共享模式也有定义:顾雨薇(2021)[4]提出财务共享模式是将企业各种财务流程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平台来完成,高质量、低成本地向各个业务单元或部门提供标准化的服务。
廖寒松(2021)[5]提出财务共享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科学设定财务管理目标、规范财务业务流程,从而逐步将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统筹在一起,通过专门的财务共享平台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由企业内专门的部门负责实现各项财务信息的集中共享。
二、相关理论基础(一)规模经济理论(二)标准化理论(三)内部控制理论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产生的合理性及发展现状(一)外因:寇颖参(2021)[6]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集团化的大型公司。
在这种背景下,财务共享概念应运而生。
蒋刚(2021)[7]认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跨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行为是愈发严峻,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而在此背景下,企业管理工作逐渐向财务共享进行过渡和发展,对缓解了企业的囧境和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