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西溪湿地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08 11:09:55

旅游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西溪湿地为例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国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改善。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更加注重休闲娱乐。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也越来越受人追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但与此同时,游客在旅游途中所做出不文明行为,也给旅游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国内学者对这类问题十分关注,也进行大量研究,并取得不错的成果。本次撰写论文是以西溪湿地为案例地,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调查法,对景区中游客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并提供合理的对策。以下为本次论文的文献综述,内容为游客不文明行为概念、危害、原因、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游客不文明行为; 旅游; 研究

  1. 文献综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行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包括游客消费行为、环境行为、时空行为、文明行为、不文明行为等等。本次论文内容就是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并从其概念、危害、原因、对策四个方面作如下文献综述。

(一)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概念

在游客不文明行为概念方面,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有的学者从道德角度切入,邱建英( 2001) 认为“旅游非道德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不文明举止和言行”这个概念关注范围太狭隘,只停留在道德层面,内容也不够全面。胡传东(2008)对这个概念也持保留意见,他认为非道德行为只是机械化划分,且易与其他方面的不道德行为混淆,所以他提出了“旅游者道德感弱化行为”这个概念,认为“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表现的介于正常、适当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对旅游地资源、环境、居民、其他游客,甚至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相比较前者,他丰富了定义的内容,将内容延伸到了法律层面,使定义内容更加的具体全面。有的学者从景区、景点角度出发,李萌、何春萍(2012)认为不文明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 (点)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有的学者从游客角度入手,丁志鹏(2013)认为“游客不文明行为”可定义为:游客在旅游场所产生的破坏旅游环境和其他游客利益的不符合当地文明行为规范的行为。这几位学者概括的定义比较单一,只说明游客不文明行为影响景区、游客的方面,相比较胡传东的,他们的定义内容不全面。笔者认同胡传东下的定义,但是他将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游客的道德感弱,这就过于主观。笔者认为应该将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改成游客不文明行为会更好。目前,林德荣和刘卫梅(2016)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表述是相对全面且比较受人认可的,他们认为游客不文明行为是指旅游者在参与游玩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是介于符合社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与违反社会公德、违反相关法纪之间的,并对旅游地资源、环境、居民、其他游客,甚至自身造成不良影响或无法挽回损失的行为。相比较国内,国外的此类研究就相对较少。Ryan,Kinder(1996)认为游客不文明行为是游客在旅游情境下实施的有违社会规范或法律的行为。Solstrand, Maria-Victoria, Gressnes, Thomas(2014)从游客内心活动研究其不文明行为,认为游客不文明行为有时是在无意识形态下产生的。

(二)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危害

在危害方面,学者们的切入点也不同。有的学者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文彤、廖海牧(2009)以香港居民为例,研究发现内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使香港居民产生明显的负面感知,对内地游客的整体形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有的学者从旅游业、景区景物的角度出发,旦珍、刘坤梅(2018)认为旅游不文明行为加剧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冲突,对景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并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危害很大,主要是对游客、景区、景物、社会的危害,但是随着近几年出境游的快速发展,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危害范围延伸到国家层面,开始损害国家形象。而此次针对特定景区的游客不文明行为研究,主要还是探讨其对景区、景物、游客的危害。

(三)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