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红色旅游研究现状评述:
1999年,江西省首次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4年1月,由江西发起并联合七省市签订了共同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同年,国务院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开始与日俱增,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渐升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应用研究也日渐丰富,为红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关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学术研究分为全国范围红色旅游研究和地方红色旅游研究,尤以后者较为丰富,侧重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研究范围涵盖中国若干重要的红色旅游省份和城市,如湖南、山东、江西、陕西、临沂、韶山、南昌、长株潭、泛珠三角、“红三角”等省市和地区。
近来研究红色旅游的文章和论坛不断的涌现:
(一)针对各个地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优劣势分析,并提出了红色旅游的开发战略性构想,为各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覃蔚峰对百色红色旅游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1],文军对江西的红色旅游进行SWOT分析[2],林明太介绍了莆田红色旅游[3],杨文健等介绍了阿坝州的红色旅游资源[4];沈乔和魏国英等对山西武乡红色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了分析[5];白珊、黄群、尹瑞华以黎城、遵义为例,在重点论述了各红色资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战略地位后,主张应该结合老少边区的优势,发展红色旅游[6-7]。杨载田、谢莉根据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对于湖南省的抗战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指出应该大力挖掘、拓展及利用红色资源潜在优势[8]。黄喜林、潘立文、罗怀良在分析黄姚古镇、江油市的抗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对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详细的建议[9-10]。刘秋生、周志平通过对井冈山的过去和现状的对比,着重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来评价,充分肯定了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来走旅游兴市、兴镇的战略,并对旅游兴市提出了具体对策[11],为其它贫困的红色旅游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成功典范。
(二)少数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旨在指导和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的实践活动,均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
郑本法、郑宇新,毛日清,通过对革命老少边区旅游业的实地考察,总结认为:“革命老少边区要想走出贫困,必须走旅游扶贫的道路,把红色旅游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模式来研究,同时也为其它贫困地区红色旅游开发提供了模式借鉴[12-13]。”邸明慧在分析了西柏坡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从宏观上阐述了开发战略措施和规模控制方法,在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14]。刘春玲,郭豪认为军事旅游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较成熟的旅游产品类型,而在我国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如果好好加以利用开发,必然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文章还通过对石家庄军事旅游的个案分析,提出了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的原则和发展方向,这在当时的红色旅游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15-16]。王戎,潘询分别从重庆的抗战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历程出发,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总结,并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对策与开发保护的原则[17]。张彬彬以上海为例,总结出相对于革命老少边区都市“红色旅游”的发展优势,并针对上海红色旅游的发展提出几种开发模式,从而把红色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形式来研究,而不只局限于革命老少边区的红色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开创性[18]。另外有关《红色旅游》的书籍最近出版了几本,有的着重介绍红色旅游路线,有的是红色旅游指南,全都是以介绍红色旅游资源和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为主。
综上所述,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红色旅游的基础理论做多角度的论述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是红色旅游的研究多为个案研究或者具有很强的宣传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于共同存在的问题缺乏重视,更谈不上系统地理论研究,这也是目前红色旅游面临窘境的原因之一。而针对红色旅游开发这一问题的研究,同样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设计规划。其二,国内红色旅游的研究往往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很少有人在理论上对红色旅游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导致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基础理论相对进展缓慢。仅仅停留在个案研究层面上的红色旅游研究己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旅游业现状,随着我国旅游实践活动的不断成熟,定将带来红色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的纵深发展。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