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员工激励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帮助企业维持发展、增强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如何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企业实施的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发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实现自身需要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
1. 激励理论
西方学者们提出了相关经典的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成就需要激励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共同点是强调满足人们的需要,着眼于研究需要的具体内容,并以此激发人的行动。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共同点是强调研究从动机产生到外在行动的整体过程,通过分析心理和行为相互影响,找出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控制人的最终行为。我国学者李惠青等人(2016)以 i 福励的忠诚度管理云平台为例,探索一种新的激励模式——体验式激励,并强调了激励维度的三大关注点:(1)在内容型激励维度上关注满足性、多样性、个性化;(2)在过程型激励维度上强调透明化、数据化、可视化;(3)在体验型激励维度上聚焦参与感、即时感、游戏感。
2.管理熵理论
管理熵理论来源于德国科学家Clausius在1865年随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同提出的熵思想,以及比利时统计物理学家Prigogine在一个世纪后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我国任佩瑜等学者率先将熵引入管理学,得到管理熵的概念。管理熵理论把企业设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由于企业本身运作机制复杂,受到组织内部制度、资金、人才等的影响,各组织层级和业务部门之间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同时作为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一部分,企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又受到外部社会经济、政策、文化等影响。如此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充满了不确定性,从长期的视角来看表现为有效能量递减,无效能量递增的不可逆过程。管理耗散则解释了现实中的组织不仅没有灭亡,反而不断走向强大的原因。它指当远离平衡态的复杂企业组织,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在内部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负熵得以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增加要大于无序度的增加,产生新的能量并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过程。在2011年,华为总裁任正非把“熵”的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并系统阐述。
激励体系作为复杂组织管理体系下的一个子系统,具有开放、不均衡、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特征,同样满足熵增与管理耗散规律。使用管理熵和耗散模型恰能克服传统工具的缺陷,激励熵则能够全面、动态、协同地实现对激励效果的综合评价。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