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阐述课题研究的问题现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农业已经不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建设适合市场发展的现代农业。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缺失,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何去何从,这是我国农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农业转型首先是要从农民进行转型,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需要大量有着专业农业知识、熟悉经营管理之道的新型农民来进行农业生产,他们将是农业转型的源动力。而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低。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意愿,分析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具体对策,更好的推进农业农民农村现代化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主要从新型职业农民概述、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价值意义、影响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因素、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对策四方面展开论述。国内外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主要从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定义,另一方面则是将其与传统农民加以区别。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普遍定义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例如,黄祖辉、俞宁等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具有“能创业”的特点,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吴建坤,田玉等人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国内众多外学者普遍认为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为有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管理技能及农业生产能力,并在农村从事农业服务、生产或经营相关业务的农民群体。例如,陆晓伟,滕金奎等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相较于传统农民具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征,具备市场主体特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匹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徐晓菲等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相较于传统农民具有新观念主体观念、开拓创新观念、法律观念、诚信观念,要有新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要有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农村工业化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特色农业能力。众多专家学者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教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以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为支撑,从多方面阐明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柳菲,杨锦秀,杨启智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通过满足农民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有利于建设一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更好实现农业现代化;更能从侧面反映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走向,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培养良好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周爱军,陆晓伟,滕金奎结合人力资本理论,根据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这一观点,指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各类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将影响其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而决定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鉴于此,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探讨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强培训效果的政策建议成为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命题。张亮,张润清,张岩峰等人根据终生教育理论,提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一支现代化实用人才队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转换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可靠保障。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因素方面,专家学者观点比较一致的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家庭人均年收入、参加培训经历、培训满意度、培训时间、对培训的了解等是影响农民参加培训意愿的重要因素。黄祖辉、俞宁通过对黑龙江地区部分农业教育实践、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认为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的因素有技能培训经历、雇佣关系、对培训效果的看法、培训时间等。柳菲等学者对农广校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进行总结,提出在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对培训要素的选择等因素方面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刘芳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农民参加培训意愿有因素有:家庭人均年收入、扩大面积意愿、对培训效果的看法、性别、党员、平均月收入、非农职业等。李炎炎、陈国胜通过对江苏部分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调查分析,强调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参加培训经历、能够承受的费用、培训时间的选择、培训满意度等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王佳、余世勇结合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指出年龄、家庭规模、家庭人均年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农民参加培训意愿。陈进、白芳丽、雷研等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意愿受到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概念和范围界定的清晰程度、考核认证和注册登记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存在地位高低、受风险威胁程度等因素影响。齐乃敏、王成福、徐晓菲等认为农民培训经费投入、培养机制完善程度、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对接程度、教育与宣传程度等因素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张桃林、张亮通过对安徽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调查研究,指出培训投入、培训条件、扶持政策体系、信息传达通畅程度等因素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耶蒙、祁占勇、田野结合江苏地区农民培训实际,通过对江苏部分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调查研究,认为对农村职业培训重视程度、培训体系、联合教育、基础设施状况、师资力量等因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关于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对策,国内外学者主要结合不同省份、不同县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从制度建设、体系建设、环境建设、改革创新培训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张红宇、杨春华、郭智奇认为我国应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提出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体系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四个方面的解决对策。曹琳琳、陈进对江苏省丰县农广校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进行总结,提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科学用好“直通车”等对策建议。提出改善我国职业农民培训现状的对策建议,如提高政府对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职业农民从业资格认证。高鸭红、韩丽敏、周爱军等认为通过坚持面向实际的教育、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可以改善我国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状,通过对培育对象进行分类、开展区别教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改进教学效果。李振陆结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提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分类培养职业农民、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对策建议。王福祥、赵黎则指出山东省蓬莱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改善培训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模式。赖立提出从明确办学定位、突出为农特色、加强能力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四个方面加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田雪飞认为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进行培训、分类进行培训、改革创新培训模式、整合培训资源可以改善我国目前职业农民培训现状。路建明对浙江省富阳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探索,提出建立培训制度保障、创新培训模式等建议。张也提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改进路径,如更新观念,改善培训机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专任教师的知识、技能培训等。来红燕提出开展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继续构建农民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政府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和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使农民迅速、准确地了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都作了较多研究,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各地区的小范围实践进行微观讨论,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多数学者研究的重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现状、影响因素、对策,对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低的原因分析较少,对策缺乏针对性,不能从跟根本上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提供借鉴。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经济原理,人力资本相关理论,以人的全面发展及终身教育为原则,通过对现有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状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意愿的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因素,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为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有助于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解决农业后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当前,南通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动型和政企合作型,以定期举办培训班的方式进行,培训地点多处在交通便利,教学资源丰富的城区或教学单位,在乡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十分罕见,难以实现大规模培训。在市区或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虽十分便捷且教学资源丰富完善,但也存在培训成本高、培训规模小、培训资源利用不当,培训效果不佳、参训者时间分配冲突等现实问题,从而影响农民以及其他领域人才参与培训的热情,导致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普遍较低。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增加培训时长、实现培训资源合理配置,让更多的农民关心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参与培训意愿,实现南通市三农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对接,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更高层面来讲,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解决农业后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智力支持。
(三)参考文献
[1] Moral Muozja,Cobomj,Chiclanaf,Etal.Analyzing Highly Cited Papers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J].IEEET 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16(04):993-1001;
[2] Pittmanm,Reichb.Social Media And Loneliness: Why An Instagram Picture May Beworth More Than A Thousand Twitter Word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2):155-167;
[3] Kimk,Ibrahima Am,Koolen Pg,Etal.Highest Impact Articles In Microsurgery: A 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201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