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用户黏性的设计心理学分析文献综述

 2022-10-29 20:56:59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移动互联网给用户带来的最直观的体验就是APP应用,APP作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已经逐渐的成为广大移动端用户进入互联网的主要渠道。随着APP产品的数量逐渐达到饱和,用户从最开始的对APP产品的功能需求也逐渐转变为对体验的需求。因为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这种需求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体现就是人们对移动端产品的体验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产品设计师而言,产品设计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产品本身属性,如何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切身体会消费者内心情感的需求,这将是产品设计师必须要培养的基本功[2]。

用户体验,即用户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内心情感的变动[6]。根据前人对用户体验的分析研究,用户在使用产品之前,会在大脑中对产品进行猜想,同时会对其产生一种期望,这种期望来源于多种渠道,往往会使用户在使用产品之前就形成思维定式。比如一款外观优美的产品往往会使用户在使用之前对其抱有好感,并产生迫不及待来使用的心理,而一款外观糟糕的产品往往无人问津。所以产品设计其实就是在传递信息,产品外观所传递的信息通常决定了这款产品会不会被用户深入了解。用户通过接触使用产品,就是产生用户体验,而这种体验的形成来自多种要素。用户的社会背景、知识水平等都会决定接下来对这件产品的喜恶,最终对产品的去留作出决策。

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有很多,无法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即使是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时间段使用同一件产品,其用户体验也存在很大差别。其实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用户所处环境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性格爱好不同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不同的用户对同一件产品所产生的理解和情绪都不相同,从而其体验也千差万别。前人对用户体验的形成因素进行了梳理归纳,得出如下几点:(1)主观性。用户体验往往是由用户的主观感受所产生的。用户作为大众消费群体往往不具备也无需具备专业的对产品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用户体验往往直接来源于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而不来源于科学性的测量,这种体验主观性极强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2)相对性。用户在选择产品时,往往会在同类产品中反复抉择。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用户的可选择性很强。如何才能被用户所选中,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源于多种因素。而这种相对性的选择也会影响用户体验,比如,用户对于最终选择的产品会不自觉的认为它是最好的,从而使用起来也觉得最顺手。(3)抽象性。抽象性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用户对产品的评价。用户会根据自身的体验对产品做出评价,但用户对其的评价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抽象的,没有办法做到精准的量化分析。

谈及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必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产品的被生产出来的目的就是被人使用,所以产品设计应该以人为本[4]。所谓交互,也就是产品与人的互动。互动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反馈,交互系统设计所体现的正是这种理念。交互系统设计强调产品在使用环境中的交互功能,关注的是用户在与产品交流过程中的体验。例如用户点击了“签到”功能按钮,产品却毫无反馈,那么用户便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签到成功,即使点击有效,用户的交互体验也非常的差,因为用户没有得到反馈。

很多人认为,用户体验设计更多的是情感设计[9]。当面对一个设计项目时,约40%的设计者习惯性地直接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开始设计,往往他们更关注要设计与众不同的产品;约50%的设计者是有或多或少的调研过程,他们更关注改良性设计;只有约10%的设计者会主动地针对某用户进行分析,他们的作品往往更具创造性和针对性。设计者往往将自己与用户进行隔离,设计出一些用户没有办法使用的产品,但设计者自己却认为毫无问题。真正的好产品应该是从用户角度出发来设计,设计过程中时刻考虑用户的内心状态。设计者应该把自己真正的放到用户的位置上,而不是在用户之外的旁观者。只有对用户使用情景的理解和沁入的观察才更能唤起用户情感上的共鸣。

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三部曲系统的讲述了人们是如何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诺曼认为设计是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有种让产品更美的崇高使命感,然而更多的产品脱离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是用设计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理念[6]。设计师不是最终用户,产品也不是为设计师而生。产品设计必定要以用户的心理元素为基础,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从未被改变。但是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要消除人与机器之间的距离,一方面距离不可能被消除,另一方面距离还能满足用户心理上的需求。产品设计的出发点永远是人,是用户,抓住用户心理就会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本研究将结合前人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求总结出一则产品设计标准,以期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发挥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雪松,赵江洪.意义导向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18):21—2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