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 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综述
1.1 财务危机的定义
财务危机(Financial Crisis),又称为财务困境,国内外对财务危机的界定有多种观点:Beaver(1966)认为财务危机包括破产、拖欠优先股利、拖欠债务等[1]。Altman(1968)认为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是财务危机企业[2]。Foster(1986)将财务危机定义为除非对经济实体的经营或结构实行大规模重组否则就无法解决严重变现问题[3]。Ross(2000)等人认为,应当从四方面对财务危机进行界定,即技术失败、会计失败、企业失败、法定破产[4]。由此可见,企业破产是国外大多数学者界定的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标志或者标志之一。
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破产法律制度和程序尚不完备,所以国内学者对财务危机的界定与国外大不相同。谷棋、刘淑莲(1999)将财务危机定义为公司无力支付到期债务,面临债务违约[5]。曾俊丽、陈留平(2007)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定义财务危机为一个结果同时也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包括经济失败、技术性无力偿债、资不抵债以及破产[6]。在国内的实证研究中,很多学者研究的样本为上市公司,且把证券交易所判定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的公司判断为财务危机公司。比如陈静(1999) [7]、吴士农、卢贤义(2001) [8]等。因此,国内学者大多认为财务危机是一个动态渐进过程,如果及时进行调整,该过程是可逆的。
考虑到实证的可操作性和数据的易得性,本文选取上市的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上市公司“被ST”作为财务危机的标准。
1.2 预警指标
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在财务预警研究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极大地影响着财务预警模型的设计及预警的性能。国内外研究中并没有一套通用的指标体系,每位研究者根据经验、会计制度、自己的研究方式等分别建立自己的指标体系。阮平南(2006)注重企业财务指标的整体性和和谐性、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将指标分为经营指标、财务指标和筹资指标。陆军(2011)总结归纳得到预警指标分为财务指标、股权结构指标、治理结构指标、管理层指标、宏观经济指标和其他指标。吴星泽(2011)认为应该沿着财务风险传导的路径,努力寻找导致危机的具有动力性能的因素,再将它们纳入模型以获得真正的高预警能力。
国外学者在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时,主要选用企业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和股票收益率等指标体系。Fitzpatrick(1932)以 19 对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分析法将样本划分为破产组和非破产组,研究表明所有财务指标中判别能力最强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财务比率[9]。Beaver(1966) 使用了现金流量/总负债、净收益/总资产、总债务/总资产等5个财务指标[1]。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周转速度等是比较常用的财务指标。由于财务指标信息容易从财务报表中获取, 后续很多研究者都采用财务指标作为预警指标。
2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综述
根据文献综述和历史经验,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可以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主要通过演绎推理解释为什么一部分企业会出现财务危机;后者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利用统计和人工智能手段来预测公司的财务危机。实证研究能够提供良好的预警能力,所以其成为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主体。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