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所谓可穿戴设备,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阐述了可穿戴计算设备的概念,即融合了多媒体技术、无线传播技术、计算机科技,以日常生活中便于携带的物品形态存在的,并能够连接个人局域网,监测即时情况来帮助用户在动态过程中进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工具。
电子科技大学陈东义教授认为可穿戴设备通常以人体为载体、通过便携式穿戴,实现对应的业务功能。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的交互形态主要基于人体能力和设备内置能力配合实现,是计算“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理念的产物。基于这些定义,可穿戴设备可理解为基于人体自然能力之上的,借助电脑科技实现对应业务功能的设备。
最早的可穿戴设备可追溯到便携式计算器时代,如以腕表的方式集成计算器的功能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简单的数字运算。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计算功能被集成到可穿戴设备上。可穿戴设备需要包含“可穿戴的形态”、“独立的计算能力”、“专用的程序或功能” 、“用户体验”友好等基本属性。
可穿戴设备在大健康领域推广发展乃是顺势而为,心脏起搏器就是最早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对健康数据的收集,被认为是互联网对传统医疗行业的一大颠覆。
可穿戴设备广泛应用于大健康领域具体体现在健康服务提供商利用便携可穿戴设备采集用户的日常生理指标,包括心电、血糖、血压等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数据,并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送到相应的健康监测云平台,利用这些医疗数据为用户提供室内外定位服务、定时上门服务、请求应答呼叫服务等等个性化服务。为每一位用户建立一个动态的健康档案,从而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监测服务、长期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和定期健康监测报告。从而医生可根据相关用户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给出健康建议,进行健康干预。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指标数据及时发现存在疾病风险的用户,给出健康建议,比如提出适宜的运动计划和饮食计划,这完全贴合大健康的理念:帮助民众从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方式转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新健康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还减轻了医院的医疗诊断压力,起到帮助医院分诊的作用,提高了医疗的质量。
(三)研究主要内容
如今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疾病谱更新速度也在逐渐增长,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的患病群体人数越来越庞大,我国居民的亚健康状态也急需改善,保健意识和保健行为有待加强。可穿戴设备在大健康领域的普及大有益处,尤其对于那些平时症状不明显但发作力度大的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监测对病人更为有益。因为如今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种类五花八门,应用情况各有差异,互有长短,有待研究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应用现状,针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虽然大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的社会需求巨大,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阻碍,安全性、可靠性、简单性和智能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验证。信息处理的算法、设备元件的质量、最终数据的准确性等是影响可穿戴设备市场扩张的程度大小的重要因素,可穿戴设备在大健康领域的发展趋势还不完全确定,有待研究验证。
(四)研究方法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