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个人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增加了人们的信息空间,信息的准确获取以及信息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面对一些信息时,人们也会基于多种影响因素进行规避,从而形成了个体多样化的信息选择机制。信息选择机制的不同会决定个体使用信息的效率高低,因此研究个体进行信息规避时的影响因素便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信息规避以及信息行为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最后对本课题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规避,信息行为,影响因素
1 概念辨析
1.1信息规避
观点一:S.M.Miller(1995)[1]将信息规避定义为那些积极并有目的地采取步骤避免了解或被暴露信息。对信息发送者而言,内容生产者应对信息进行专业筛选、整合后谨慎发布,努力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从而优化个人的信息规避行为效用。
观点二:K.Sweeny(2010)[2]将信息规避定义为旨在防止或延迟获取可用可能不想要获取的信息的任何行为。他认为信息规避是主动的( 如通过要求某人不泄露信息) 或被动的( 如通过不向某人询问揭示信息的问题) 。个人信息规避是个人旨在防止或延迟获取可利用但可能不需要的信息的任何行为。
观点三:黄改平(2018)[3]指出“信息规避”为:用户由于时间、精力、知识背景以及兴趣爱好不同等原因有意识地对某些信息进行忽视、规避,以达到提高信息利用效率的一种信息行为。简单的说就是,积极有效的信息不应该被规避,但是那些对未来决策没有任何帮助的信息,有的人会根据经济假设的标准规避它。
综合上述观点可知,信息规避是指用户的主动行为,是对已呈现的信息采取忽视或避免输入的行为,更多的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兴趣进行信息选择,规避掉不重要或不感兴趣的信息。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