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氧氟沙星(ofloxacin,OFL)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主要代表药物之一,氧氟沙星具有广谱抗菌性,在临床上适用于防治细菌感染,也是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最高的几种抗生素之一。
氟喹诺酮类药物抗生素在动物体内利用效率较低,故在人体和动物摄入后有大部分不可以参与代谢,而这些未被降解的抗生素不可避免地会排入水生生态系统。
这主要来自畜牧业的直接排放、医药等部门的不合理排放、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排放等。
有相关研究对美国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水进行检测,发现其中氧氟沙星的浓度可高达470~1000 ngL-1 [1];Liu[2]等通过三个污水处理厂调查了医院废水、地下水和温榆河中多种抗生素的污染水平及其去向,氧氟沙星在被检出的11种抗生素中浓度最高,在温榆河中浓度可达80.9~1270 ngL-1[2]。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抗生素类药物需求量也相应较大,药物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随废水排出不断累积于水环境当中,残存在水体中的抗生素会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有生物毒性、诱导产生耐药性基因及耐药性细菌、直接对人体产生危害等[3]。
作为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水体中的残存抗生素会对一些水生动植物具有毒性作用[4],具体表现为对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秦洪伟等[5]通过实验发现氧氟沙星在各时间点都对斜生栅藻产生较为明显的抑制效果,且抑制随氧氟沙星添加浓度升高而增大。
在自然条件下,机体因抗生素而内部产生抗药性是一个较慢的演化过程,但由于水体中抗生素的不断输入使得这种过程得以加速进行。
细菌长期暴露于抗生素中,使得水生细菌不断被筛选产生耐药基因,进而变为具有抗药性的耐药细菌。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