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噪声暴露对听力损失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噪声是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不悦的声音,其中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则称为生产性噪声,而由职业噪声暴露引起的听觉障碍通称为“职业性听力损失”。据研究,噪声性听力损失不仅仅是由噪声引起的,形态测量学因素、吸烟、饮酒、医学危险因素、药物影响和基因等都是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但很多因素如吸烟、饮酒对听力损失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或者不明确。本文对国内外噪声对听力的影响及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噪声性听力损失现状及其潜在危险因素,以期为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及保护噪声暴露人群生命健康。
关键词:职业噪声;听力损失;现状;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噪音从主观来讲是指一切人们不希望存在、杂乱的声音。客观讲,噪声是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不悦的声音,其中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则称为生产性噪声,而由职业噪声暴露引起的听觉障碍通称为“职业性听力损失”。
噪声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将导致永久性的无可挽回的听力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噪声性耳聋。我国工业发达,职业噪声暴露的工人数量庞大,其听力损失情况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根据近些年有关单位的调查,在所涉及的大部分行业(石化、机械、纺织、水泥、锅炉制造、卷烟、钢铁、玻璃等)均存在比较严重的噪声导致听力损失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在抽样调查的人群中听力损失发生率为20%-50%。我国目前有超过1000万从业人员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下工作,其中有数百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1]。按职业病报告年度进行初步分析,如2011年报告的噪声性耳聋病例比2010年增加46.85%,2012年比2010年增加77.78%,比2011年增加21.06%。根据噪声危害的特点,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噪声所致的听力危害仍将呈持续增加的趋势[2]。国内外都早已把噪声性耳聋列为主要的职业病之一。
强噪声除了可导致耳聋外,还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机能等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强烈的噪声还可导致神经失常、休克甚至危及生命。2015年石磊等学者就提出持续性强噪声接触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导致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痛、头晕、烦躁、易怒、心悸和情绪不稳定等神经系统症状;对心血管系统同样存在影响,如噪声可增加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刺激的敏感性,使血管的收缩反应增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3],2017年Dongming Wang等学者也提出职业噪音暴露是增加高血压风险的潜在危险因素[24]。目前,世界范围内职业噪声已经成为影响面最大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噪声性听力损失不仅仅是由噪声引起的,形态测量学因素、吸烟、饮酒、医学危险因素、药物影响和基因等都是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在形态测量学因素上,Barrenas 等在2005年在瑞典曾开展过大型队列研究,征召者包括刚出生的婴儿到成年人(年龄17~24 岁),研究发现成年后身高较矮和体重指数(BMI)要么太高要么太低都是听力损伤的危险因素,这些作用依赖于出生体重和身高。特别是,如果妊娠期体重过轻,身高过矮;而成年后体重超重均是听力损伤增强的危险因素。医学危险因素对听力也有影响,多项研究聚焦于心血管疾病(CVD)。Gates等在1993年报道,在 Framingham队列子样本中,CVD(卒中、冠心病或间歇性跛行)与低频听力损伤之间有关联[4]。很多危险因素之间可能存在联合作用,邱士起等对三氯乙烯与噪声的联合作用对职业接触人群听觉损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三氯乙烯与噪声联合接触可引起以中高频段听阈值提高为特征的听力损伤,三氯乙烯对噪声导致的听力损伤具有协同作用[5]。但很多因素如吸烟、饮酒对听力损失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或者不明确。姚春凤在2010年提出吸烟、饮酒为职业噪声暴露人群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6],但沈欢喜等在2013年提出饮酒可能不是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7],随后郭洋等在2016年提出吸烟可能并不是造成听力损失的主要危险因素[8]。
可见,了解当前职业噪声暴露工人的听力现状,探索职业噪声暴露工人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将有利于为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