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殖酸和富里酸对罗红霉素光降解的影响机理文献综述

 2022-08-02 14:56:09

综述

一、概述

抗生素是指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有机物)。由于其对致病微生物生存的干扰、抑制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及动物的疾病防治、农业生产、畜牧及水产养殖等领域。大量使用抗生素必然会导致过多的残留物进入到环境中,对生物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因此,抗生素的生态环境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抗生素主要来源

环境中的抗生素种类主要包括四环素类(TCs)、磺胺类(SAs)、喹诺酮类(FQs)、大环内酯类(MLs)等,主要来源于养殖业、医药业。

养殖业使用的抗生素,被普遍的添加至饲料中,使过量的抗生素协同微量重金属元素进入畜禽体内。基于抗生素在机体内的转化和累积特征,大部分抗生素并不能被畜禽吸收或代谢,而是以原药的形式随畜禽便尿排出 [1]。除此之外,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也会向水体中投加大量抗生素来预防疾病。

医疗场所和医药厂也会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其中仅有少部分能被机体吸收、代谢,超过 90%的抗生素通过便尿直接排至体外,进入环境。同时,抗生素类医药制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完全就排放,将会加剧周围环境抗生素污染。

研究表明,抗生素使用后并不会被生物体完全吸收,而是以原药或代谢产物(共轭态、氧化产物、水解产物等)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入水体等环境中。[2]其中一部分直接进入环境,导致环境问题,另一部分通过污水和地表水收集系统进入污水处理厂,然而,抗生素类物质不作为污水处理重要指标,废水中的抗生素往往不能被有效去除,部分抗生素进入底物(污泥),降解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即使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以后的水体,依然存在一定量的抗生素,对水环境安全仍然存在一定威胁。

2、生态毒性

抗生素初期应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它可以杀死一些致病性细菌,但当生物体内或环境中残留了大量的抗生素时,必然也会对一些具有相同或类似靶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低等生物产生一定的危害。在使用过程中,抗生素还会对其他生物,(水生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产生毒性影响,这种毒性很可能是其代谢或降解产物导致的,并且其毒性有时往往比母体化合物要高。[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