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西湖区流动人口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18 14:45:56

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情况

摘要:随着艾滋病(AIDS)发病率增长,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流动人口在艾滋病病毒(HIV)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的传播中起到“桥梁”作用,人口流动成为AIDS传播流行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因此对流动人口进行哨点监测成为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该文综述了流动人口的数量、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情况。

关键词:HIV/AIDS; 流动人口; 哨点监测

一、文献综述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而发生的一组疾病。HIV通过性接触、血液或血制品传播及母婴传播等方式侵入人体内,特异性地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功能严重损害,从而发生机会性的感染和恶性肿瘤等一系列临床综合症。艾滋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病死率极高,其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

艾滋病哨点监测是采用系列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人群,按照统一的监测方案和检测试剂,连续开展定点、定时、定量的HIV抗体检测,同时收集监测人群与艾滋病传播相关的高危行为信息,获得不同地区、不同人群HIV感染状况和行为危险因素及变化趋势的资料[1]。哨点监测点监测结果为疫情估计和动态地掌握不同地区和人群的感染状况提供了主要数据[2]

国家卫健委在11月3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全国共检测2.3亿人次,新报告发现艾滋病感染者13.1万例,新增加抗病毒治疗12.7万例。目前,艾滋病经输血传播基本阻断,经静脉吸毒传播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2019年1-10月新报告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73.7%,男性同性性传播占23.0%。疫情分布不平衡,波及范围广泛,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防治形势仍然严峻,防治任务更加艰巨[3]。通过测试和咨询来了解自己的艾滋病毒状况,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而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可以抑制病毒,从而减少异性传播[4]。统计表明,在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的数量居多。艾滋病流行和传播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就是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流动人口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流行和蔓延的有效措施。

流动人口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人口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达2.51亿,其中青壮年占了70%,且多为已婚、适婚男性居多,无配偶或配偶不在一处[5]。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问题是艾滋病防治领域中的难题,如何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蔓延,是有效控制艾滋病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上升的重要课题。了解流动人口艾滋病认知状况,明确他们感染HIV/AIDS的情况,对制定控制HIV/AIDS流行的有效行为干预措施是必须的。共查阅了近十年有关流动人口的资料,总结了流动人口的数量、人口学特征、性乱行为及感染艾滋病情况,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1、流动人口的界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