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不同量子点的促炎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量子点( quantum dots,QDs)亦称作半导体纳米晶,是指直径 在 2~ 10 nm的半导体纳米荧光颗粒。与传统有机染料和荧光蛋白相比,量子点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其光学稳定性更好,不易被光漂白,具有连续可调的发射光谱,且荧光更强、更特异,可用于不同生物分子的多色标记,亦可实现单分子示踪。[1]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荧光示踪剂,为疾病诊断、治疗与实时监控提供崭新手段,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因此,面对不断涌现的功能化量子点,综合性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成为这些新的量子点能否应用临床的一个热点问题。
- 量子点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量子点的种类很多,每种量子点由于其材料、大小、形状或结构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光电学特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为内核含镉 ( Cd) 和碲( Te) 的量子点,因为它们的量子限制区域横跨整个光谱。[2]
量子点特殊的物理性质使其表现出一些传统有机荧光材料不具备的优点。如激发光谱宽且连续分布,经修饰后生物相容性好,荧光强度强,稳定性好,寿命长,抗漂白能力强,不易被组织自身荧光掩盖等。[3]因而,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量子点在生物科学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近十年来,研究者发现量子点,特别是功能化生物分子的量子点可以被作为有效的能量供体应用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定量测量2 个发光基团间的距 离,观察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相互作用等。[4]量子点也可用来追踪细胞,检测病原体和毒素,标记细胞蛋白,甚至与 DNA 杂交作为基因探针检测肿瘤相关基因。量子点技术的发展也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量子点可用于癌细胞定位,探测原发性癌症和其转移,识别目标分子协助治疗等。
此外,量子点在生物科学上的一项重要应用为活体成像。适当组分和大小的量子点能够得到最大组织穿透深度的光学信号,对于体内深层组织,如血管或淋巴管的效果会十分理想,从而在医学上将活体内的生物过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特征的显示,有利于疾病的无创诊断。[5]
- 量子点导致的炎性反应
2.1量子的体外炎症效应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