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氨甲基磷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草甘膦为一类使用最广泛的内吸、传导性、灭生性除草剂,是当今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除草剂,随着世界各国草甘膦需求量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草甘膦的潜在威胁更加关注,对草甘膦的检测技术研究更加重视,本文对草甘膦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草甘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草甘膦是当今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除草剂[1],于1971年被Monsanto公司开发出,70年代中后期推出草甘膦异丙胺盐、胺盐与钠盐;ICI公司于1989年推出三甲锍盐[2]。草甘膦是除草活性最强的有机磷农药,它的杀草谱广,能有效控制危害最大的杂草中的76种[3];杀草力强,能防除一些其它除草剂难以杀灭的多年生深根恶性杂草;并且具有低毒、易分解、无残留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非农田、果园、道路和林业等,在世界农业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长期以来,随着草甘膦使用的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饮用水、食品、农作物和动物饲料中都存在草甘膦的残留[4]。候丽丽等[5]对葡萄园中草甘膦的残留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葡萄园的土壤中和果实中均检测出有草甘膦的残留,在林业站克瑞森葡萄园内草甘膦残留量达到2.11mg/kg,同时在葡萄果实中也检测出高残留达到1.82mg/kg。并且草甘膦能够在土壤中吸附、迁移,通过扩散转移到水体,对环境和生物产生影响,最终通过生物富集对人体产生影响[6]。随着草甘膦产量和使用量的逐渐增加,它已经成为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其检测方法做一些介绍。
1 草甘膦概述
-
- 理化性质
草甘膦[N-(膦酸甲基)甘氨酸,glyphosate,GLYP],为白色、无臭固体,分子式C3H8NO5P,分子量为169.1,密度为1.74g/ml,熔点200℃(未降解),不可燃,不爆炸,稳定性好,无挥发性,强极性,属弱有机酸,主要存在形态为酸及以草甘膦异丙胺盐为主的盐类。微溶于水,25℃时草甘膦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g/L,难溶于无水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中。草甘膦的盐类在水中溶解度要比草甘膦大得多,如常用的草甘膦异丙胺盐和钠盐在水中溶解度均为500g/L,胺盐为300g/L,钙盐仅为30g/L,草甘膦三甲基硫盐则为4300g/L[7]。草甘膦降解后产物主要为氨甲基磷酸(aminomethylphosphonic acid,AMPA)、CO2和甲醛。
-
- 生产及使用情况
草甘膦既用于农田也用于非农田,如家庭庭院、花园、工业、铁路及公路、森林、湖泊等处。草甘膦是全球最大宗的的除草剂品种,占全球农药总用量的15%左右,占全球除草剂市场份额高达30%,居世界农药销售额首位[8]。
目前我国草甘膦行业装置数量为16套,总产能为70.0万吨。2016年我国共生产草甘膦50.51万吨,2017年为50.48万吨,产量基本持平,行业平均开工率达到64.7%。受全球转基因作物耕种面积持续增长以及国际制剂厂商补库存的影响,草甘膦需求仍在增长[9]。
-
- 毒性
虽然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水体生物一般为低毒,但是草甘膦的不合理使用能够使牲畜和人中毒甚至死亡[6]。近年越来越多来自动物试验、生态系统指标监测以及人类健康研究的证据表明,草甘膦可对土壤、水体及生物等造成极大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对人体产生潜在及长期的毒性,并与乳糜泻、自闭症谱系障碍、不孕不育症、肥胖症、癌症等临床疾病的发生相关[10]。Zouaoui K报道了多起草甘膦中毒病人[11];窦建瑞等[12]对职业接触人群开展了一次对照研究,选择了单一接触草甘膦原药的男性作业工人27名为接触组,同地域非职业接触工作人员27人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草甘膦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机体的造血功能,长期接触有可能导致贫血,并且可能会对肝细胞产生损害作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