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73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12-07 16:43:57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GP73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影响研究

研究手段:构建GP73敲入的小鼠模型,利用具有较强肝脏毒性的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来诱导急性肝损伤,通过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白蛋白(Alb)和总胆固醇(TC)以及肝组织HE染色和TUNEL检测,来观察GP73敲入后对小鼠肝损伤的影响。

GP73对肝脏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 高尔基体膜蛋白(GP73)是近年来发现的高尔基体Ⅱ型跨膜糖蛋白,通常在人类许多组织中的上皮细胞中获得表达,但是在许多肝病患者的血清中也可以被检测到,尤其是与肝细胞癌(HCC)密切相关,它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肝细胞癌诊断标志物。

【关键词】 高尔基体蛋白73;肝细胞癌;肿瘤标志物

【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其发生率在世界各地都呈现递增趋势。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和腹部超声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HCC的诊断和监视。可是AFP的水平和超声对HCC监视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有一些缺陷,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是高尔基体Ⅱ型跨膜糖蛋白,通常在人类许多正常组织的上皮细胞中获得表达。它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关于它的生物化学功能以及GP73表达调节过程中的许多细节目前仍不清楚。从肝病患者获得的血清样品中GP73的表达是上调的,在HCC的患者血清中表达最高。尽管对GP73的第一次描述可以追溯到2000年,但是近年来GP73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特性吸引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一些关于人体中GP73的结构,生物学功能,表达分布的研究成果,以及它在肝脏疾病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1.GP73的发现和分子生物学特性

GP73又名高尔基体Ⅱ型跨膜糖蛋白,是美国学者Kladney等[1]研究成人巨细胞肝炎(GCH)病原学时首先发现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73kDa的跨膜糖蛋白。该研究证明,GP73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全长3042bp,内含唯一开放读码框(1200-1430bp),两个真核细胞转录起始位点甲硫氨酸密码子(bp151和178),分别转录400或391个氨基酸产物。3rsquo;非翻译区包含一个终止密码子(bp1351)和3个多聚腺苷酸位点(1448,2950bp和3003bp)。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富含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5.5、谷氨酸12.2),氨基酸等电点(PI)=4.72,N-末端疏水,单一跨膜区和信号肽酶切割位点(aa28-aa29)。C末端编码的氨基酸位于细胞外区域,内含十四(烷)酰化连续序列(GLGNGRRS)和有5个糖基化位点,紧接跨膜区有数个参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卷曲螺旋。这些性质提示,该蛋白质通过细胞外区域与其他蛋白质发生作用。

目前,对于GP73的生理功能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Wei等[2]使用“Knock-down”技术检测HepG2.2.15细胞后,发现GP73表达的变化与高尔基复合表面积减少有关,GP73的表达可能与维持高尔基体结构的完整性相关。Wright等[3]采用“gene trap”的方法将大鼠GP73基因的C-末端缩短,制作GP73(tr/tr)大鼠模型,经过数代繁殖与野生型相比,GP73(tr/tr)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和肝脏疾病。该研究进一步证实GP73在肝肾上皮细胞中具有多种作用,是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