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对HUVEC释放VWF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3-02-11 16:21:55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 实验背景(文献综述)

血液中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生理状态下,两者维持着动态平衡使血液既有潜在的可凝固性又始终处于流体状态[1]。然而,在某些促凝因素的作用下,上述动态平衡被打破,凝血系统在不同程度上被激活,循环血液中有形成分在血液中形成栓子,造成血管腔部分或完全堵塞[2]

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称为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组循环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血栓形成后阻塞局部血流或者脱落成栓子堵塞下游血流,从而造成器官组织缺血、坏死[3]。血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每年1000人中有1-3人发生不同形式的血栓性疾病,在欧洲1/10的死亡病人与血栓疾病有关[4]。我国脑血栓中风的发病人群多达700万,其中100万人死亡,而大部分幸存者则留有后遗症,需长期住院治疗或家庭照顾。血栓形成已成为当今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诱因[5]。血栓形成联合许多重要心血管疾患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深静脉血栓和缺血性中风等威胁人类的健康[6],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为此术后需常规使用抗凝血药物。

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7]。据S Rathbun等统计[8],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由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在我国DVT的患病率及确诊率近年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9]。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是DVT的三大病理基础[10]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栓、溶栓、介入疗法及手术治疗,其中抗栓治疗包括了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11]

我们常通过观察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内皮细胞胞浆和血液中vWF 含量的变化及与血液高凝状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依据[12]

血管内皮细胞是位于循环血液与血管壁内皮下组织之间的单层细胞。在血栓形成与止血、血管新生、辐射损伤、炎症及免疫反应等一系列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分泌性细胞器WPB(Weibel-Palade bodies)[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