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白菊茎组培苗体系建立及有效组分测定
摘要:概述杭白菊组织培养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杭白菊再生体系的建立途径已明确:在超净工作台剪取幼嫩茎段,先用75%酒精震荡浸泡,再用0.1%的升汞溶液消毒。培养箱条件:温度23℃;光照时间为12h光照,12h黑暗;湿度为60%。
关键词:杭白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茎段
一、文献综述
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我国传统的茶用菊, 具有极佳的养生保健价值。杭白菊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小白菊、小汤黄,与贡菊、滁菊、毫菊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菊,盛产于浙江桐乡,是卫生部首批批准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之一,也是浙江省传统中药材“浙八味”之一。杭白菊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降脂降压等功效,更有研究表明其次生代谢产物如黄酮、酚类等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菌、抗氧化作用。因而对杭白菊的生物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杭白菊的繁殖一般采用扦插、压枝等传统方法,杭白菊茎组培苗体系建立繁殖速度快、繁殖系数大:用试管快繁技术繁殖, 可节约繁殖材料,只取原材料上的一小块组织或器官就能在短期内生产出大量市场所需的优质苗木, 每年可以繁殖出几万甚至数百万的小植株,既不损伤原材料又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且繁殖后代整齐一致,能保持原有品种的优良性状,对保质、保纯有着重要作用。可获得无毒苗:采用茎尖培养的方法或结合热处理除去绝大数植物的病毒、真菌和细菌,使植株生长势强、抗逆能力提高、产花数量增加。组培苗进行有效成分的测定,更有利于杭白菊工厂化生产。
采用组织培养实现杭白菊苗的快繁,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杭白菊苗,并且不受季节和地理环境的限制。
1.杭白菊组织培养的研究历史
药用杭白菊为菊科植物,以干燥头状花序入药,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组织培养技术在菊花上的应用研究开展较早,1983年裘文达等[1]通过对菊花花瓣的组织培养获得了新类型。李玉芬[2]对菊花的花器官——花瓣、花萼、花托、雌雄蕊和开放前的花蕾进行诱导均实现了植株再生。薛建平等[3]对安徽药菊叶片组织培养也实现了植株再生,而关于药用菊花子叶和下胚轴组织培养技术尚未见报道。一般情况下,选用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不仅具有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不定芽分化频率高等优点,而且较其他外植体易产生变异。王仑山等[4]对枸杞下胚轴进行4次继代培养筛选出耐盐变异体。齐飞等[5]诱导辣椒子叶并成功筛选出辣椒的抗疫病体细胞变异体系。兰州大学通过对紫苏子叶和下胚轴组培建立了快繁体系并发现了形态变异[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