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大黄差异性成分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21 19:43:07

课题:真伪大黄差异性成分研究

大黄是我国著名的特产药材,用药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论大黄曰: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从古至今一直是临床最常用药物,以泻下、健胃而著称于世。

大黄为蓼科植物,约60种,分布在亚洲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地区,如波叶组、掌叶组、心叶组、砂生组等。《中国药典》2010 年版规定大黄药材来源于蓼科植物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n. ex Regel、掌叶大黄 R. palmatum L.和药用大黄 R. officinale Baill. 的根和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

大黄含有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中包括蒽醌及其衍生物类、二苯乙烯类、苯丁酮苷类、鞣质类、萘衍生物类、色原酮类和多糖等。

蒽醌类是大黄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在不同来源药材及不同饮片中含量有所不同,含量为3% ~ 5%,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游离型有大黄酸( rhein) 、大黄素( emodin) 、土大黄素( chrysaron) 、芦荟大黄素( aloe-emodin) 、异大黄素( isoemodin) 、大黄酚( chysophanol)等。结合型有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 physcion monoglucoside) 、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 aloe-emodin monoglucoside,aloe-emodin-1-O-beta;-D-glucopyranoside) 、大黄素葡萄糖苷( emodin monoglucoside)等,但药用大黄未有大黄酸苷类成分的报导。蒽酮类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主要有大黄二蒽酮( rheidin) A,B,C,掌叶二蒽酮( palmidin) A,B,C和番泻苷( sennoside) A ~ F 等。

二苯乙烯类即茋类,是大黄的一类重要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的作用。Matsuda等报导了大黄属中的土大黄苷,piceatannol 3-OGlc,rhapontigenin 等24 种二苯乙烯类成分。已经发现大黄中有3,4,3,5-四羟基茋-3-葡萄糖苷、4,3,5 -三羟基茋-4-葡萄糖苷、4,3,5-三羟基茋-4( 6Prime;没食子酰基) -葡萄糖苷等,而药用大黄仅含4,3,5-三羟基芪-4-葡萄糖苷。

苯丁酮类如莲花掌苷和异莲花掌苷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到目前为止,日本学者从唐古特大黄和掌叶大黄中已分离得到6 种苯丁酮类成分。

鞣质类与大黄质降低血清尿素氮活性有关,研究者已从唐古特大黄和掌叶大黄分离得到40 余个化合物国外对大黄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表明,经各种层析柱从大黄水提物中得到一淡褐色粉末,相对分子质量约2 800 的缩合型鞣质,其结构为部分酰化的pro-cyanidin 8 聚体,命名为RG-鞣质[1]

其中,蒽醌类化合物为大黄中的主要成分[2],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炎、保肝及抗衰老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主要泻下成分为二蒽酮类化合物番泻苷A,其次为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最强;没食子酸、大黄酚主要发挥止血作用[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