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 拟研究的问题
细菌感染是最为常见的感染类型,在抗感染治疗的过程中发现的细菌耐药现象是临床抗感染的难点,尤其是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使药物治疗方案的决策更加困难。抗菌药物中的碳青霉烯类及替加环素是临床上对抗革兰阴性菌的常用药物,尤其是耐药的阴性菌。细菌耐药的机制繁多,当前的临床抗感染方案对于耐药菌耐药情况是否有影响,有何种影响仍不能确定。本课题通过统计学分析对2013-2019年院内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的应用情况与该时间段内目标耐药菌耐药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 研究手段
1.在微生物室学习并使用Excel软件统计2013-2019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及替加环素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的用药频度(DDDs)及该时间段内4种耐药革兰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上述碳青霉烯类药物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
2.采用SPSS 22.0版统计软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的应用与4种耐药阴性菌的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 文献综述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的应用与细菌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细菌耐药性是全球关注的医学及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对于细菌耐药性的研究集中在特定病原菌对特定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以及特定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机制上。近年来研究表明,抗菌药物的用量与细菌的耐药水平存在宏观量化关系,即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除与细菌及药物自身的特点相关外,可能还与某种药物或某类药物的用量、临床用药管理模式以及不同 的地区相关。国内外学者公认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与抗菌药物的用量变化相关,但两者的关系相当复杂。世界各国在这方面已开始了数年的探索工作,有些国家政府还成立专门机构检测和分析这种关系。
【关键词】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使用强度,抗菌药物;病原菌,常见;耐药性
1.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非典型beta;-内酰胺类广谱抗生素,相继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美罗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等 品种开发上市。碳青霉烯类的结构特点使该类化合物与经典的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相比具有更广的抗菌谱、更强的抗菌活性,并且对beta;-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因此其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厌氧菌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头孢类耐药菌仍可发挥优良抗菌作用,是治疗危重感染或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复杂感染的常用抗菌药物。
替加环素为第一个甘氨酰环素类抗生素, 是在四环素类药物米诺环素9位分子上添加叔丁基甘氨酞胺基团而衍生的一种新型抗生素, 其作用机制与四环素类药物相似, 通过与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阻止氨酰化tRNA分子进入核糖体A位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其抗菌谱比四环素类更广, 抗菌活性更强。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最重要的机制是获得一种四环素耐药基因 (tet) , 该基因可编码外排泵蛋白 (如tet A-E, tet G-L) 和核糖体保护蛋白 (如tet M和tet O)。由于替加环素9位上一个大的取代基产生的空间位阻, 使得外排泵蛋白无法识别, 从而无法将其泵出细胞;此外, 替加环素在与核糖体30s亚基A位结合的同时还与核糖体的剩余部分H34结合, 所以与核糖体结合的更加牢固, 即使在有核糖体保护蛋白存在的情况下, 仍能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故此, 替加环素能够克服获得性的核糖体保护tet (M) 和主动外排tet (A-E) 这两个临床上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从而使替加环素对各种耐药菌株均有较好的敏感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