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度胺片(25mg)工艺验证(生产线变更)文献综述

 2022-12-27 09:24:18

开题报告内容:

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沙利度胺片(25mg)是本人所在实习单位——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口服固体制剂第二车间常生产品种,前次工艺验证《沙利度胺片(25mg)工艺验证》于2015年完成。现由于固体制剂二车间后期需进行设备改造,需将该制粒生产线从VG-400高速搅拌制粒线转移至HLSG-400高速搅拌制粒线,由于关键设备发生改变,为了能证明更换生产线后能够生产符合质量标准的沙利度胺片(25mg),现对该品种的生产工艺进行验证。

工艺验证的目的是为了证实某一工艺过程确实能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规格及质量标准的产品,即通过验证证明被验证的产品工艺处于受控状态。工艺验证是保证药品质量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从而使药品的设计和生产符合优质、安全和有效的原则;药品的质量在药品生产全过程中形成;生产工艺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控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的原材料来源、机械的破损、老化以及更新换代,甚至是用药人的需求都在不断要求工艺过程的推陈出新。但是生产工艺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控制,也正是从该原则出发,当面对关键步骤的制粒仪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再次进行工艺验证以进行确定。而且因为药品生产工艺验证是国家GMP管理规范的必须要求项目,国家法规也有明确的规定,所以说生产工艺验证是企业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的关键,因此保证和提高药品生产质量核心内容就是在药品生产工艺的验证这一环节。

沙利度胺片1957年10月在欧洲上市至今已有整整52年。当时被生产方宣称为是一个治疗失眠、咳嗽、感冒和头痛的“神奇药物”。不到一年的时间,沙利度胺就在46个国家畅销。服用沙利度胺的孕妇普遍感觉效果良好,能迅速解除孕妇的恶心、情绪紧张、失眠倦怠等症状。沙利度胺的广告称其为“孕妇的福音”。至1959年,仅在德国就有近100万人服用过该药。直到1960年,欧洲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流行病:前所未有地出生了大量四肢缺损的先天性残疾婴儿,此类畸形儿的母亲中很多人在妊娠期间服用过沙利度胺。在全球出生了1万名以上的肢体缺损的婴儿,死在子宫内的胎儿更是不计其数。——这就是所有GMP老师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课:“反应停”事件。

尽管已臭名昭著,52年来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沙利度胺是否还存在可被人类利用的价值? 1965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哈达沙大学医院的教授Jacob Sheskin给有结节性红斑、麻风并发疼痛的麻风病危重患者使用了沙利度胺,试图减轻其疼痛。通过临床试验,Sheskin发现使用沙利度胺可减缓结节性红斑麻风病患者的皮肤疼痛。时至今日,除了美英两国,其他一些国家也已批准沙利度胺用于麻风性结节性红斑、皮肤病和某些癌症的治疗。

由此,即使沙利度胺片在曾经的“反应停”事件中臭名昭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研究的进步,它在新的疾病领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有需求从而有存在,存在即合理,因此对于其的工艺验证也是必然的、有需要的、有价值的。

采用的研究手段:

通过对药品生产工艺特点的了解,参考有关药品生产控制和工艺验证方面的资料,对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对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必要性和方法进行了讨论,类比其他药物的验证基本环节和方法,分析出药品工艺在药品生产中的作用。关于生产工艺验证,数据包括很多相关参数:例如时间、温度、压力等控制参数的记录,所以需要通过对产品与工艺有关的技术数据进行汇总、归纳、分析,并对其进行工艺验证,从而得出技术评价。

由于关键生产线的变更,可能因为设备的差异直接影响着颗粒、片子含量均匀度;素片外观、硬度、片重差异、溶出度等指标,所以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需对相应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制粒、总混、压片工艺进行验证。经对变更影响产品关键生产工序中间体制粒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即以此确定在工艺验证中对关键质量控制项目制定相应的取样计划和限度要求,确认工艺变更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