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态造影剂MRI-NIR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8 09:47:26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课题目的

本课题通过利用吲哚菁绿(ICG)对肝癌的靶向性及其近红外成像性质,设计、合成ICG片段,通过连接链与MRI造影剂相连,拟得到具有肝癌靶向性的双模态造影剂,为肝癌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2.课题背景

2.1 肝癌现状

中国肝癌每年新发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占到全球50%~55%,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有 38.3 万人。[1]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大部分已处于进展期或晚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5年生存率较低。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2]

2.2 分子影像技术

分子影像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及术中实时检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通过造影剂增强信号对比度,识别出微小肝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检出率和术后生存时间,对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改善预后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肿瘤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超声、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近红外荧光检查(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NIRFI)等,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以上手段都有局限性。

CT成像技术是在临床中较早使用,至今仍广泛应用的重要肿瘤成像技术。CT具有成像快速、空间分辨率高、能够提供优秀的解剖影像等优点,但其软组织分辨率和敏感性相对较低。另外,较多的X射线暴露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常规的含碘小分子CT造影剂也具有体内清除较快、成像时间较短、具有较高的肾毒性、诱发过敏反应等明显的缺点。

MRI是一种无辐射、多能的肿瘤成像技术,能够非侵袭性提供体内多种信息,包括解剖、生理甚至分子信息。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优秀的软组织穿透力,能够实现多序列、多参数成像。临床上通常使用钆配合物造影剂以增强MRI成像效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