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根据发病的位置又可以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作为全球性的多发病,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其患病率存在很大差异,本病在我国人群的患病率尚无确切资料,但作为全球性的多发常见病,据估计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1]。该病是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胃酸分泌过高、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消化性溃疡愈合的 pH 需在 3. 5 或以上,酸抑制剂的应用是PU的治疗过程中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使PU的治疗过程在20世纪之后有了质的飞跃。
传统的酸抑制剂多为碳酸氢钠类的弱碱以及H2受体阻断剂,直到1989年由美国Astra AB公司制造上市的奥美拉唑——世界上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药物出现,酸抑制剂进入了新时代。奥美拉唑是R型和S型两种光学异构体1:1 的混合物,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单一的 S 型异构体,也是第一个发展为光学异构体的PPI,于2001年批准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上市,2003年在我国上市,由于具有强烈而持久的酸抑制作用,同时对胃黏膜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是目前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药物。埃索美拉唑为弱碱,在胃壁细胞泌酸微管的高酸环境中浓集并转化为活性形式,从而抑制该部位的 H - K - ATP 酶,对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的胃酸分泌均产生抑制作用,达到降低PH,保护胃黏膜的效果,同时由于其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对于患者的耐受性,临床上常首选于各种消化道溃疡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长期治疗[3]。
2.研究现状
药理学研究
埃索美拉唑是一种新的质子泵抑制剂,是奥美拉唑的左旋异构体,其通过特异性的靶向作用机制减少胃酸分泌,为壁细胞中质子泵的特异性抑制剂。埃索美拉唑为一弱碱,在壁细胞泌酸微管的高酸环境中浓集并转化为活性形式,从而抑制该部位的 H - K - ATP 酶,对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的胃酸分泌均产生抑制作用[4]。
药动学研究
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消化道疾病的热点,对于埃索美拉唑的吸收过程单次静脉途径给予埃索美拉唑 40mg,最高血药浓度(Cmax) 随静脉滴注速度加快而升高。但是无论滴注速度快慢,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总是相对恒定的(7.07~7.38mu;mol/L),这表示其生物利用度是一致的[5]。并且在用药过程中,由于对于胃酸分泌的影响,其他吸收过程与胃液pH相关的药物也会受到影响[6]。
药效学研究
胃液pH是决定药物对酸相关疾病疗效的主要因素。衡量抑酸能力的方法是服药后监测24h内胃液pHgt;4的时间百分比。口服埃索美拉唑40 mg和奥美拉唑40 mg后,pHgt;4,维持12 h以上的百分比分别为50%、34%,到第5天则增加至88%、77%,说明埃索美拉唑比奥美拉唑抑酸作用更强。通过对健康志愿者的研究表明,口服埃索美拉唑(40mg)比兰索拉唑(30mg)、雷贝拉唑(20mg)具有更好的抑酸作用[7]。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