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 研究课题
微球是重要的生物医用材料之一,目前广泛应用于介入治疗、支架填充、药物载体等领域。载药微球是指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成球材料中,形成的骨架型微小球形或类球形微粒,其粒径范围一般在 1 ~ 250 mu;m,可以供口服、注射、滴鼻或皮下埋植使用。与传统药剂手段相比,载药微球具有掩盖药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便于液体药物固体化应用与贮存、缓慢控制释放和靶向给药等优点。载药微球一般包括药物、附加剂、载体材料三部分,借助特定高分子载体材料的生物降解性和降解时间的可控性,微球给药可以实现超长时间的缓控释作用,并使药物浓集于靶区,可以实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其不良反应和延缓给药期,提高用药顺应性。
现阶段市面上大部分微球都是不可降解的,以聚乙烯醇(PVA)为主,将永久停留在人体内无法被代谢。这可能会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永久性损伤,增加了对病人进行二次治疗的难度,同时不利于对患者心理健康的管理。尽管近年来,可降解微球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载药量小、无缓释作用、生物安全性差、功能比较单一、进入人体后无法通过常见的影像学设备进行跟踪观察。本研究希望基于生物安全性良好的明胶、半乳糖胶等材料,研发一种形态良好、载药量大、生物相容性良好、可降解、可显影的多功能微球,期待假以时日能够推广到介入领域使用。
2. 研究手段
2.1 制备载药微球
乳化交联法是本课题中制备的主要方法。根据药物与天然或人工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制成O/W、W/O、O/W/O、W/O/W型单乳化与复乳化的乳液体系,在形成稳定的乳液后,采用连续搅拌等方法加入交联剂,由于交联剂中的活性基团(醛基)可以和高分子材料的氨基或醇基发生缩合反应,交联制得微球,同时使微球逐渐固化,经过过滤、洗涤和干燥等操作得到最终的载药微球,其粒径通常在1-1000 mu;m范围内。其中影响成球的关键因素有:水相浓度、油相、O/W体积比、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与用量、交联剂的种类与用量、乳化时间、交联时间、温度 [1]。
2.2 形态和结构表征
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直接观察载药微球。微球的圆整度、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是本研究中关注的重点。此外,研究中还会通过使用红外检测对交联后半乳糖胶的官能团进行确认,反应出交联反应导致材料内部结构的变化 [2, 3]。
2.3 降解周期及降解产物测定
在体外采用溶菌酶溶液环境模拟人体环境,测定微球的降解周期。同时,运用波谱和色谱技术(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液相色谱等)对微球的降解产物的进行解析,探究其在生物体内可能的代谢方式。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