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蜈蚣蛋白的筛选
1.研究背景
蜈蚣为节肢动物门唇足纲整形目蜈蚣科的干燥体。我国的药用蜈蚣主要是少棘巨蜈蚣( Scolopendra ubspinipes mucilansL.Koch)和多棘巨蜈蚣( Scolopendra srmnultidans Newport),主产湖北、湖南、江苏、交徽、浙江等省。
2000多年前我国即发现蜈蚣的药用价值,并在临床沿用至今,成为传统的动物药材。蜈蚣活性成分研究较多的是蜈蚣蛋白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以及蜈蚣毒素的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对蜈蚣的研究报道颇多,对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又有新的扩展。研究表明蜈蚣蛋白具有镇痛[1、2]、抗菌[2]、抗血栓[3、4]、抗肿瘤[5-8]、抑制ACE[9]、改善心血管疾病[10-14]等作用。另外,蜈蚣毒液也含有大量的蛋白酶、多肽类物质及非酶蛋白,它们包括金属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神经毒素、心脏毒素、细胞毒素、抗凝血肽、抗菌肽等[2]。
药理实验表明蜈蚣纤溶酶蛋白具有抗血栓作用[3、4]。蜈蚣总碱性蛋白对人口腔上皮细胞鳞癌(KB细胞)和人结肠癌细胞(IICT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活性稳定[5]。蜈蚣蛋白组分CGI有很强的体外抗宫颈癌Hela细胞和胃癌BECC823细胞作目,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6]。少棘蜈蚣活性蛋白对舌癌Tea-811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7]。蜈蚣蛋白水解产物小分子多肽具有较好的体外ACE抑制活性[9]。动物实验表明蜈蚣酸性蛋白(CAP)可明显改善多种心血管疾病,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增强心功能[10-14]。
尽管目前有很多关于蜈蚣蛋白的研究,但是关于镇痛作用方面的研究不多,更多的是与抗血栓、改善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所以蜈蚣多肽蛋白的镇痛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按照药物作用位点的不同,镇痛药分为两类作用于外周部位的解热镇痛药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镇痛药。中枢性镇痛药的代表是作用于阿片受体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和非麻醉性镇痛药曲马多。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药,大多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及其人工合成品(如哌替啶、镇痛新等),长期连续应用,多有成瘾性,故应避免长期使用。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中毒时,可因呼吸抑制而导致死亡。大部分药如哌替啶、镇痛新、强痛定等均属管制药品,一般不轻易使用[15]。因此研发非阿片类镇痛药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生物膜离子通道( ion channels of biomembrane)是一类贯穿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且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是神经、骨骼肌、心肌细胞等生物电产生的基础。此通道与感受器电位发生、神经兴奋传导和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等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并伴有高度选择性。根据某一种特定的生物膜离子通道只允许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离子发生高渗,可分为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和酸性敏感离子通道(ASICs)等[16]。
钠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通道受体被暗示在各种感觉模式和疼痛条件中具有重要作用。TRPs、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和其他通道亚型,它们在疼痛转导中的作用,表明它们具有作为镇痛药物靶点的潜力。最近的研究已经确定了钠、钙和钾通道亚群在设置痛阈方面的选择性作用。钠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通道转录本的改变也证实与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相关。与此相一致的是,针对钠(美西他汀)、钙通道(齐考诺肽)和钾通道(瑞地滨)的药物均被发现在人或动物模型中具有镇痛作用(或两者都有)[17]。一般钙离子和钾离子在细胞膜内外保持平衡,通过调节中枢内钾离子和钠离子的浓度,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这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中枢镇痛作用的一种机制。而钠离子通道的活动性决定了痛觉冲动的形成和传递,许多镇痛药都是通过抑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阻断痛觉兴奋传导通路。随着疼痛分子机制研究的深人,发现离子通道的构象变化与机体是否产生疼痛息息相关,其中钠离子通道(Nav)起到了最主要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Na.1.7亚型是一种治疗疼痛的新靶点,在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时可使兴奋细胞去极化,并将信号分子通过突触从灰质后角传输到伤害性感受器,最终使机体出现痛觉反应,极具开发前景[18]。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