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抗生素的不断发现及广泛应用,为人类战胜各种疾病开辟了道路。抗生素从曾经致命的感染中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由于在医疗卫生领域和动物卫生领域的过度使用或误用,这些不可或缺的抗生素正迅速失去效力,这种现象被称为抗生素耐药性[1]。国际社会如果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不予重视,世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许多传染病可能会变得无法控制。因此,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亟待解决。在新药上市前,应了解其可能的耐药诱导情况及耐药机制,为后期临床试验中的合理用药及将来临床应用过程中减缓耐药提供参考。
1. 全球范围内抗生素耐药性的严峻形势
1.1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抗生素使用情况
目前,中低收入国家在处置腹泻、登革热等发热性疾病或病毒性流感时,常常让病人服用抗生素,然而这些疾病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服用抗生素并不对症[2]。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从人均水平来看,美国仍是抗生素消费大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人均消费也大幅增长,所有亚洲高收入国家的人均抗生素消费也都位居世界前列[2]。
1.2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
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据统计,亚洲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占世界的70%,而中国的滥用情况占亚洲的70%[3]。滥用抗生素不仅有使患者产生毒副作用、过敏反应的危险,同时可能会造成二重感染,更严重的后果是会使某些致病菌发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有些甚至可能成为超级细菌,最终造成无药可治[4],产生抗生素耐药性。
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一些曾经可以治愈的疾病再次出现,两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肺结核和由于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败血症。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特别是在肺炎链球菌中,抗生素耐药性使得抗生素的可用范围持续缩减[5]。
2. 典型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2.1四环素类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