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筛选文献综述

 2023-01-09 17:13:23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 阿尔茨海默病的概述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多病因参与的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最早由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于1906年首次报道。

该病最初的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的隐伏性退化,在5-10年之内病情恶化,逐步发展为严重的痴呆,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严重记忆能力减退、神智迷乱、行为和性格的改变、语言功能障碍,并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1]。

AD的主要病理损伤特征包括神经炎性斑块(neuritic plaque, NP)、胆碱能神经元缺失、老年斑(senile plaque)富集、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等[2]。

1.2 AD的流行病学阿尔兹海默症发病率高,目前全球约有3600万人患病却没有得到治疗,而这一数字到2030年将升至6600万,到2050年将升至1.15亿。

AD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60岁左右的人群中的AD 发病率为1%,其后每过五年发病率几乎成倍升高[3]。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会造成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必须接受全面、不间断的特殊护理才能保证其生活质量,这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发病人数必将急剧增加,因此寻找有效的防治药物是当务之急。

1.3 AD的发病机制AD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病因目前仍未明确,现已提出的假说有胆碱能缺失假说、beta;-淀粉样多肽(amyloid beta;,Abeta;)级联反应假说、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假说、线粒体功能异常假说、tau 磷酸化假说、氧化应激假说等。

在众多假说中,胆碱能缺失假说[4]是最早提出且目前公认的AD发病机制假说,早期研究研究显示,老年脑中的几种神经递质系统会发生可靠的变化[5],而该假说就是基于AD患者基底前脑和皮层等胆碱能神经传递的衰退现象而提出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