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甲素对大鼠附睾尾部精子形态的影响【研究背景和意义】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是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亦称作雷公藤内酯醇,是一种环氧二萜内酯类化合物(1)。
作为雷公藤片、雷公藤多苷片等制剂的主要成分,TP具有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成为了活性天然产物研究的焦点之一(2)。
然而,由于TP水溶性差、治疗窗窄、对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血液系统有较大毒副作用,从而研制了其临床开发和应用(3)。
在TP的毒副作用中,其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性及抗生育作用尤其明显,且在一定程度上作用可逆。
有研究表明,服用了雷公藤片(20mg/d)一个月后的银屑病患者的精子密度和存活率显著降低且在两个月后失去生育能力,但停药1个月左右即可恢复(4)。
这种可逆性的影响使TP成为潜在的具有男性避孕药功能的天然产物,仅仅通过干扰附睾结构与功能途径影响精子成熟而不影响睾丸精子生成与男性生殖内分泌功能。
TP对于雄性生殖系统抗生育作用机制尚未得到明确阐述,大部分研究者认为TP主要影响附睾内精子的成熟,而对睾丸生精作用影响甚微。
附睾功能是评价雄性不育的重要指标,附睾是精子运行的通道和储存的场所,也是其成熟的重要器官。
从睾丸产生的不具备受精能力的精子在附睾(头、体、尾)运行过程中完成精子膜结构的有序变化以及结构与代谢的改变从而获得运动能力和受精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