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NZ抗脑缺血作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2 17:17:14

目前,脑缺血性疾病已上升为人类第三大致死原因,成为日受瞩目的常见多发病。

发病患者急性期过后常留下许多后遗症,如行为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造成很大的痛苦。

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不良原因导致脑血流量下降及氧供应不足后,脑部能量代谢耗竭,造成脑内复杂的神经生化通路发生异常改变,从而损害脑内的各种神经细胞,使其功能丧失或发生异常改变。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几乎难已修复,因此在治疗这类疾病时,首先要以预防为主,注意避免各类致病因素,然而一旦该病已发,就要及早治疗,将继发的损害降至最低点,需维持正常的血流供应。

目前最受重视的防治手段是提倡使用神经保护剂。

[1]BGNZ是从银杏叶中提取而得的萜类内酯的有效部位, 是传统的银杏叶提取物的重要活性成分, 是倍半萜类物质。

近年研究表明,BGNZ在促进神经生长,保护神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本研究采用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局灶性脑缺血(pMCAO)模型,造模完成后立即经口给药,分别于给药后8小时,24小时两个时间点通过神经功能学评分、脑含水量、梗死面积及病理形态学等指标来分析比较伪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尼莫地平片组(12mg/kg)、阳性药银杏叶片组(按萜类内酯计为:1.44mg/kg)、BGNZ高剂量组(180mg/kg)、中剂量组(90mg/kg)和低剂量组(45mg/kg)中各组的作用,从而评价受试药BGNZ经口给药的抗脑缺血和抗脑水肿药效。

1 实验方法1.1 剂量设计依据尼莫地平片:本品临床用量为30mg~120mg/60kg/天,大鼠剂量是人的6倍,按最大用量120mg/60kg/天计算,大鼠剂量设定为720mg/60kg/天,即给药剂量为:12mg/kg。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