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研究背景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病变。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先多呈克隆性的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演进过程,其中一个克隆相对无限制的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地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亚克隆(异质化),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
1肿瘤细胞增殖与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关系
周期性特异性药物有甲氨蝶呤、巯嘌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抗代谢药,其对S期细胞的作用显著,为S期特异性药物。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鬼臼毒素类作用于微管蛋白的药物主要有阻止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为M期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新型的抗恶性肿瘤药紫杉醇,它能将细胞特异性地组滞于G2期和M期。另一类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此类药物对增殖细胞群的各期,以及G0期细胞都有杀伤作用,主要包括烷化剂:如氮芥、环磷酰胺、塞替哌、亚硝脲类、甲酰溶肉瘤素。抗癌抗生素包括更生霉素、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平阳霉素、光辉霉素等。以及其他,如顺铂、强的松等。
2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
2.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大多与细胞生长繁殖所必需的代谢物质如叶酸、嘌呤碱、嘧啶碱等相似的化学物质,它们能竞争与酶的结合,从而以伪代谢物质的形式干扰核酸嘌呤、嘧啶和它们前体的重要酶的反应。它们也可以与核酸结合,取代相应的正常核苷酸,从而干扰DNA的正常生物合成,阻止瘤细胞的分裂繁殖,因此又叫抗代谢药物。这类药物一般为周期特异性药物。叶酸、嘧啶和嘌呤类似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S期。有些只在S期有作用,如阿糖胞苷,另一些则作用于S期和S期前期如:甲氨蝶呤、巯嘌呤为非周期特异性。
2.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代表药物是烷化剂,本类药物化学活性高,可产生带正电的碳离子中间体,很快与细胞中许多具有亲核作用物质形成共价键,即可使细胞中核酸、蛋白质、酶上的氨基、羟基、巯基以及嘌呤基等烷基化,从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使细胞的分裂增殖受到抑制或引起细胞死亡。因此分裂增殖快的肿瘤细胞首先受抑制,表现为治疗作用。骨髓细胞和肠道上皮细胞增殖亦快,亦易受抑制,表现为毒性。本品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选择性低,故而毒性大。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杀伤休息中和分裂中的细胞,但大多数药物对增殖细胞的活性更强。分类有氮芥类、乙烯亚胺类、烷基磺酸类、亚硝基脲类、三氮烯类。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