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TFTB脂质体稳定性的处方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4 21:48:44

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不良饮食的饮食习惯,伴随我们的非健康、亚健康也与日俱增,造成脱发性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减小。脱发,是指头发脱落的现象。脱发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大多数病人在脱发后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嗟发落》中曾写道: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可见脱发之病,古人今人皆忧心。

正常脱落的头发都是处于退行期及休止期的毛发,由于进入退行期与新进入生长期的毛发不断处于动态平衡,故能维持正常数量的头发。病理性脱发是指头发异常或过度的脱落,其种类很多,包括:雄激素性秃发、斑秃、静止期脱发、全秃或全身脱毛。

斑秃和雄激素性脱发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脱发类型。在我国, 斑秃患病率约为0.27%。斑秃(alopecia areata,AA),俗称鬼剃头,是一种常见的非疤痕性、炎症性脱发,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遗传,情绪紧张和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的边界清楚的局限性的圆形斑片状脱发,脱发区无裂缝痕迹,无灼伤反应。轻症患者大部分可自愈,约半数患者反复发作,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斑秃对患者生命安全不构成威胁,但可加重患者精神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

而现在,许多研究均认为斑秃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毛囊为靶器官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角质形成细胞中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在正常生长期毛囊近端上皮细胞中显著下调,证实生长期毛囊具有免疫赦免功能,会排斥效应T细胞,隔离T细胞与抗原;然而MHCⅠ类分子在斑秃皮损处表达显著增加,依此推测斑秃由T淋巴细胞介导。毛囊周围的炎症浸润是斑秃发生的主要病理过程,因此使用免疫制剂治疗在斑秃治疗中占据主要地位。一些新型抗炎药物,如Janus激酶(JAK)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从抑制免疫系统的角度治疗斑秃,疗效可观。

斑秃现有的治疗手段主要通过局部和全身用药两种方式,目前暂无针对斑秃疗效可观的治疗方案。2019版中国斑秃诊疗指南中记载的斑秃治疗方法主要有:

(1)一般治疗,即不额外使用药物,保持健康膳食与运动,依靠机体自行调节;

(2)糖皮质激素,可外用、皮损内注射、口服、肌内注射。其中,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为一线治疗方法,但有发生皮肤萎缩、毛囊炎等副反应的可能。外用较注射法更温和,适用于小儿患者。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常可在短期内获得疗效,但减量过快或停药后复发率较高。

(3)外用米诺地尔,疗效欠佳,但使用方便,副作用轻微。

(4)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临床不作为一线药物使用。主要为口服环孢素,适用于严重性斑秃或不宜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