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将对健康构成异常的威胁或过多的脂肪积聚定义为超重和肥胖。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人和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从 1975年到2016年,全球5-19岁的超重或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的患病率从4%上升到了18%。
超重和过重有多种并发症包括骨性关节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脂肪性肝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1]。
对于超重和肥胖,除了改善饮食结构以及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等生活行为方式治疗外,必要时可以使用减重药物辅助治疗。
目前,FDA批准了氯卡色林、芬特明/托吡酯、环丙甲羟二羟吗啡酮(纳曲酮)/安非他酮、利拉鲁肽、芬特明和奥利司他及非处方型奥利司他等六种减重药物[2]。
但在我国,获得批准的减重药物只有奥利司他。
但一些不良生产厂家为了增强自身减重药物的疗效,非法添加一些减肥类化学药如呋塞米、洛伐他汀、苯丙胺、麻黄碱、安非他明、氟西汀、酚酞等,虽然这些药物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瘦身效果,但若长期服用会造成机体电解质紊乱、头晕、心血管疾病、抑郁等[3],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为保证消费者的用药安全,有效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需要建立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合于快速现场检测的分析方法。
根据作用机制可将减肥药物分为食欲抑制剂、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抑制肠道消化吸收的药物、利尿药、缓泻剂等[4]。
以前被批准的减肥药物在退出市场后,仍然被一些不良商家应用于减肥药或保健食品中,如西布曲明、利莫那班、安非他明、2,4-二硝基酚和芬氟拉明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