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活性成分D439的抗结肠炎作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7 15:36:24

中药活性成分D439抗结肠炎作用研究张评奥(学号:2020170959)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变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内镜检查可观察到明显的肠黏膜损伤。

轻度UC时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中度时黏膜呈现出颗粒状,除了黏膜充血和水肿更明显外,还伴随着细小的浅层溃疡;重度时则表现出黏膜自发性出血以及黏膜糜烂。

一直以来,评价患者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都是UC诊断及日常临床实践的重要客观指标,促进结肠黏膜愈合是UC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1]。

上皮细胞迁移是实现黏膜修复的重要基础,细胞在接受到某些信号刺激后向创口定向移动,有利于创面的缩小及愈合。

细胞迁移时,上皮细胞极性降低、细胞间连接部分消失,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参与到炎症损伤修复与组织重塑中[2]。

通过促进细胞迁移加速创面愈合的研究已得到广泛认可,因此我们希望探究影响结肠上皮细胞迁移的治疗方案改善UC病症,促进肠道黏膜愈合。

既往对于UC药物的研究较偏重于对炎症的缓解作用,但在治疗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较强烈的副作用且难以根治。

黏膜愈合旨在恢复肠道的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能高效改善结肠炎患者疼痛、腹泻及难以进食等问题,是UC治疗研究的重要思路。

与此同时,中药多具有药效温和,作用持久等特点,可以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是现今UC治疗重要的研究方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