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纳米囊泡作为给药系统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23 22:37:31

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疾病。

尽管已有多种抗肿瘤药物上市, 但因靶向性不佳,抗肿瘤效果不尽如人意。

如何高效地将抗肿瘤药物递送入肿瘤, 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 降低毒副作用, 成为制药领域研究的热点。

随着材料学、药剂学的发展, 采用纳米技术递送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现有的抗肿瘤药物,多数为难溶性药物,包封到纳米粒中不但能解决难溶和难于给药的问题,还可借助纳米粒的PEG修饰延长药物半衰期,通过EPR效应向肿瘤组织聚集。

且纳米粒本身的许多理化特性可加以调整,如电荷反转能兼顾血液循环中稳定和肿瘤摄取[1],以及通过对载体材料的设计实现对肿瘤微环境的响应性释放药物[2],偶联主动靶向分子可提高肿瘤中的药物分布。

最近,兼具长循环、主动靶向、电荷反转、环境响应释药等特点的多功能纳米递送系统也在研究之中[3]。

然而,纳米给药系统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避免调理和非特异性清除仍然是一个挑战,使用PEG修饰不能完全避免清除,最终仍会激活人体补体系统[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