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干燥方法与品质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28 21:41:17

茯苓干燥工艺研究袁铭阳摘 要: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因其化学成分茯苓多糖和三萜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被广泛关注。

其产地初加工方法较多,本文针对于不同产地初加工方式,比较传统干燥方法与现代干燥方法的不同及其优缺点,验证近几年对于茯苓干燥工艺优选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茯苓;多糖;三萜;干燥茯苓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其味甘、淡,性平。

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主要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1]。

茯苓采收后通常需要发汗[2],反复3~4次,等到表面皱缩,颜色变为褐色,再放在阴凉处晾到干燥,即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切片的中间有松根的称为茯神 ;茯苓皮被去掉后,靠近外面的呈红色的为赤茯苓;白色的部分为白茯苓。

产地初加工对茯苓品质有重要影响,而茯苓的干燥是产地初加工的首要环节,干燥过程的合理控制是决定茯苓质量的关键。

传统干燥具有经验性,基于茯苓功效的物质基础研究验证了传统干燥加工的科学性,但劳动力强度大,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不利于大生产。

而现代干燥技术用于茯苓材产地加工,不仅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而且使茯苓产地加工逐渐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