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从资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腺毛生物学等方面对裂叶荆芥属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该属植物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裂叶荆芥属;资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腺毛生物学前 言裂叶荆芥属植物(Schizonepeta Briq.)属于唇形科,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应用。
共3种及1变种,其中2种产苏联西伯利亚及蒙古,1变种产日本;我国3种均产。
3种分别为: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 Briq.)、小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annua(Pall.)Schischk.)和多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L.) Briq.)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是裂叶荆芥,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主治感冒,头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1]。
多裂叶荆芥和裂叶荆芥同等入蒙药。
小裂叶荆芥全草入药。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裂叶荆芥属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从植物资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腺毛生物学等几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资源分布1.1裂叶荆芥裂叶荆芥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湖北,贵州,四川及云南等地;多生于宅旁或灌丛中,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米。
自中南欧经阿富汗,向东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为野生。
模式标本采自欧洲[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