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1.超分子金属笼状配合物背景介绍自1987年美国化学家C.J.Pedersen、D.J.Cram和法国化学家J.M.Lehn因在超分子化学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超分子化学便引起了世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从此迎来飞速发展。
超分子化学根据合成分子的驱动力不同可分为三个主要分支:(1)以定向金属配位键为驱动力构筑超分子结构;[1,2](2)以氢键为驱动力构筑超分子结构;[3,4](3)以其他非共价相互作用力(离子-离子作用、离子-偶极作用、pi;-pi;作用、范德华力和亲疏水作用等)为驱动力构筑超分子结构。
其中由于后两种方法所利用的是弱相互作用力,方向性不可控,难以组装成复杂结构的超分子,[5]所以可预测配位方式和配位方向的金属配位驱动的超分子合成被更广泛地运用。
笼状超分子配合物的自组装合成由英国剑桥大学的Jonathan R. Nitschke课题组首次提出和研究拓展。
超分子金属笼状配合物是由金属中心和有机连接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一类超分子配合物,有机连接体一般为羧酸和含氮配体。
近年来,人们已成功地利用金属离子和含有N,O等原子的配体配位,通过自组装的方法来制备各种金属有机笼状超分子。
超分子金属笼状配合物一般拥有一定的内部空间,结构不同,其特性和应用也不同。
2.超分子金属笼状配合物的应用超分子金属笼状配合物在催化、传感器、信息存储、光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1.催化作用2.1.1模拟酶活性结构催化由于其特殊的结构,超分子金属笼状配合物常常可以模拟酶催化反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