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zuki反应中碱的种类与用量研究
摘要:Suzuki 偶联反应是形成 C—C 键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天然产物合成和药物中间体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一直是有机化学和催化化学的研究热点。其广泛应用于合成联苯类化合物, 具有对底物的选择性较广、反应条件温和、副产物少且产物易于处理 等优点。本文对最近几年来Suzuki 偶联反应在国内外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重点论述了目前研究相对集中的Suzuki 偶联反应中不同催化体系、不同碱(Na2CO3,K2CO3,Cs2CO3,K3PO4)的选择及反应的温度及时间条件,系统总结了不同反应条件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Suzuki反应的研究方向及所面临的问题,并对 Suzuki 偶联反应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Suzuki偶联反应;碱的选择;钯催化剂;反应时间及温度
Suzuki偶联反应又称为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Suzuki和Miyaura于1981年将苯硼酸作为亲核试剂,引入到与溴代化合物的C-C交叉偶联反应中后发现的[1]。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的一般目的是形成碳-碳(C-C)键, 在这方面,Pd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是构建C-C键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其后,越来越多的化学家们进入这个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人们对Suzuki偶联反应的催化体系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发展,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在水中即可进行,环境友好;对反应底物官能团的适应范围较广,且反应物之一的有机硼试剂毒性较低且稳定性好,及易于制备等特点[2],被应用于药物合成等各大领域。
Suzuki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是由氧化加成、转移金属化、还原消除等几个步骤组成,首先氧化加成:零价钯插入到卤代烃中,碳卤键断裂,钯被氧化到正二价,钯上的卤素随后被碱置换。随后是转移金属化,硼酸盐中间体上的烃被转移到钯中间体上,同时钯上的碱被转移到硼上。还原消除:钯上的两个烃生成目标产物R1-R2,并产生零价钯物种,开始下一个催化循环。
Aliprrantis和Canary[3]在实验中验证了这一循环过程,他们通过电雾化离子质谱观测到反应的碎片离子([(Pyr)Pd-(PPh3)2Br] ) ([(Pye)(R1R2C6H3)Pd(PPh3)2] )的存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